浅谈中国应试教育
摘要:
因为莫言,我们终于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诺贝尔奖。
也许你会说,杨振宁,李振道这些人难道不是吗?是,但他们不是中国国籍,他们都是接受西方式的教育。
为什么在中国的教育下不能出现有科技类的诺贝尔奖得主?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结果。
不可否认,中国教育有其优点,但特有的应试教育却是阻碍中国创新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关键词:应试教育、原因、弊端、反思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
“应试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名词, 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科举制的一种延续。
应试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功利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填鸭式和投机性等特点。
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是泯灭了一个民族的创造性。
这就是我们国家始终不能出现科技型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
对于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普遍有以下几点:1、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师教学方式的惯性以及社会过分强调分数标准;2、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与强盛需求的矛盾教育个体受利益驱动;3、高考命题标准化及内容选取的规律性;4、分数成为高考或者说社会唯一考量的标准、、、、
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即以应对考试为目标的教育, 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 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育目标, 以知识灌输为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
教育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人的个性, 一切都强调标准, 强调整齐划一。
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考试的附庸, 缺乏独立性和灵活性。
由于要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论奖赏, 造成学校偏重分数, 学生追求分数, 评估需要分数, 家长喜爱分数的为考试而教育和学习的局面, 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 教师沦为创造高分的工具, 这些都扭曲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要求, 曲解了教育的本质内涵。
2、以全国一套教材、一个大纲、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以应试为价值取向, 在教育上表现为单一式、灌输式、一个标准教书、一个模式铸人, 培养大批统一规格的人才。
因为考试的界限已经框定, 违规者必难承受起被淘汰的命运。
为此我们只能服从,只能为了分数而奋斗,我们只要记住,而不用知道为什么、从哪来,渐渐地,我们忘记了有创新这回事。
虽然老说创新,但想想,那不过是一个话题,而我们为了分数努力写好,但最后,我们并没有真的学会创新。
3、由于就业市场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 缺乏一种科学的能力鉴别机制, 对学历的要求遍地开花, 成绩、分数是个人能力的代名词, 所以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是在考试中获取高分。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一切的教学内容都要为高考的大纲来服务。
另外, 整齐划一的考试命题和标准答案也让学生只重视书本, 甚至只记
忆书本上的内容。
4、漠视人文教育以及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公民道德、公民权利义务、诚信守法等基本做人的教育,热衷于圣人道德说教、效忠的奴化教育,一味地宣扬空洞的理想、拔高的英雄和榜样。
教学、教材内容皆突出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官僚化、政治化。
这样的应试教育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多元化要求相应的丰富多彩、鼓励创新、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但是,匪夷所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仍然死守着国家主义的阵营,不肯顺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越来越远离工人、农民、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
美国人把电脑打造的像人脑一样的灵活,而中国的教育却把人的大脑变得像电脑一样的死板!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也许很多学生,都可以把那篇文章倒背如流,可是他们是否又真的懂得其中的真正内涵以及其中的深刻哲理吗?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
总结:
无论如何,这篇由不敬、批评、疯言狂语构建成的教育论文都难以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接受。
作为一名师范生,以后可能就要成为人民教师的我何以要冒天下之大不违将自己置身与一个众矢之地,与有造诣的学者和伟大的导师在教育理论的战场上进行一场不对称交量?我深知我已处在可理解和不可理解之间。
只盼中国教育能有改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