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社会整体的变迁和进步,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还包含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赖以进行的技术、经济制度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分配制度、社会生活、物质福利的改善。

农村发展: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内涵: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

农村现状特点1人均耕地仅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 2小农经济为主体3收入结构多元化4收入差距扩大5农业在GDP构成中比例不断缩小6劳动力流失7城乡二元化农村发展规划:在特定的农村区域范围内进行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总体部署。

即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区域的资源,使农村各产业之间、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及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而制定的综合性、长期性计划。

区域发展规划:一般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资源、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全局性2导向性3差异性4动态性战略与规划的区别:战略: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指明方向。

规划: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即确定具体步骤。

农村发展战略:在较长的时期内,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条件(内因),及其相应影响因素(外因)的现状分析和预测,制订农村区域发展的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制订所需要素部署方案和重大的政策措施。

产业选择原则:1生产资源密集度原则2市场潜力原则3关联带动原则资源禀赋系数(EF)分析法:某一区域资源i在全国拥有的资源i中的份额与该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

计算公式为:EF=(Vi/Vti)/(Y/Yt)其中,Vi——某区域拥有资源i的数量;Vti—全国拥有资源i的数量;Y—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Yt——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如果EF>1,则某区域资源i在赫-俄模型意义是丰富的,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不具有优势。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用以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判断标准。

特点:1计量性或可量度性2具体性或可感知性3重要性或代表性4时效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分类: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反映不同领域)2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功能划分)3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经济、社会领域)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用于判断) 4投入指标、活动量指标和产出指标(资源状况)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功能:(1)反映功能(2)监测功能(3)比较功能(4)评价功能(5)预测功能(6)计划功能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目的、一定理论设计出来的综合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一组农村发展规划评判标准。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1目的性2理论性3科学性4代表性5系统性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1农村区域发展现状;2明确区域在上一层次的大区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主要产品的市场信息;4国家各部、委、局颁布的各种涉农产业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

类型:均质区域、极化区域、计划区域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人口老龄化衍生出的问题:1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社会的显著特征,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问题2养老问题,包括保障制度、医疗卫生等等3城乡老龄化倒挂现象4老年人社会参与5老年人权益保障6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薄弱(3)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4)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5)缺乏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组织体系农村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一定时期某农村发展要求,制定指导和调节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计划,使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配置等能够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一致。

2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方法:(1)相关法(2)递增法(3)比例法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规划: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2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促使劳动力充分就业3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增强农民培训的实用性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特征:有限性、稀缺性、不可更新性、不动性和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依据土地自然特点,以及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集约利用: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力,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分类: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土地资源未来利用的超前性和预见性的合理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为了合理、持续利用,对有限土地资源在数量和空间上进行的技术、经济计划配置。

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从任务、内容、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的原则:1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3优先安排农业用地,统筹兼顾各产业用地需求的原则;4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5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6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原则;合理确定地类的调整幅度,保持适度稳定的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方针1保护现有耕地,稳定基本农田和城市蔬菜基地保护面积,保证城乡粮食和副食品生产;2严控增量,盘活存量;3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用地布局;4积极推进土地整埋,大力开发复垦土地后备资源;5加强村镇建设规划,降低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水平;6加强土地的立体利用与保护,处理好地上土地利用与地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划分的依据:1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3因地制宜,合理划分4社会经济因素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1)土地权属界线的确定与调整(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3)村庄调整与布局(4)交通水利设施配置与设计(5)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6)农用地内部规划设计(7)土地利用综合平衡核算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准备工作阶段组织规划班子拟定工作计划收集基础资料2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的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3规划实施阶段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可行性研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现场铺图土地利用规划跟踪管理居住用地R 公共设施用地C 道路广场用地S 公共绿地G1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 规模大、农业资源丰富,高度专业化、商品化、外向型化、农工商一体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①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并重,土地生产率高,但劳动生产率低于前一种类型;②农牧并重;③实现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农工商一体化、农产品贸易国际化,但强度稍逊于前一种(法国、德国、英国) ①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兼顾劳动生产率;②注重劳动集约与资金、技术集约的结合;③提倡高附加值生产、发展多种经营;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中心的第二、三产业,实行农户兼业化;⑤发展外向型农业。

(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发达国家农业的共同特征:一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如3S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等等;二是装备技术;三是高度产业化(农业人口比例极少);四是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如农民协会、保险公司、政府补偿等;五是对环境的保护。

不同点:因资源禀赋不同,要素产投效率不同,产业化方向不同。

归纳起来讲,现代农业就是生产资料、技术、管理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时代性相对性综合性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2工业装备普遍采用3先进技术广泛应用4产业体系日臻完善5生态环境受到重视优势农业区: 指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优势的区域,一般具有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高等基本特征,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化、贸易体系等条件.我国农业区域的类型: (1)优势农业区①基础农产品优势区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③国际贸易产品优势区(2)生态农业区①草原牧区②农牧交错区③山地农区(3)都市农业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1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3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农业园区类型: (1)科技型农业园区(2)农业产业园(3)休闲型农业园(4)风情型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1 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平台2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3农业技术培训推4广平台现代农业要素集成载体农业园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创新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镇域镇村体系: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村镇总体规划:一般是在一定的时期和行政区域(乡镇管辖范围)内,以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为条件,对区域内的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安排。

村镇建设规划:一定时期内,合理组织安排村镇各项建设用地,确定村镇的性质与发展规模。

我国村镇的主要特征:1 职能单一,自给自足性强2人口密度低,相对稳定3主要依托土地资源4血缘关系浓厚5村镇布局具有区域性村镇规划的作用:1城镇建设管理的依据2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村镇规划的任务:1整合空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2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相协调3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发展目标相一致我国村镇规划的特点:1最基层的规划;2规划内容丰富且、繁杂,规划内容要求细致;3村镇规划作用巨大,从某种程度上村镇规划地位高于城市规划;4规划对象复杂多样;5规划问题复杂,村镇规划很难采用同一的标准我国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1)现状条件方面;城镇规划技术趋于成熟,规划理念越来越先进,但规划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2)政策和体制因素;1决策多元化特征导致城镇规划管理失控2缺乏规划监督导致城镇规划干预乏力(3)短期利益驱动1盲目地开发和建设,造成规划水平低,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2绝大多数小城镇建设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单体设计、建设缺乏长远眼光,标准低、质量不高,缺乏特色,风貌不突出、风格雷同、文化底蕴不足;3片面追求建设速度,不注重连片开发,盲目建设“线形城镇”(4)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协调1“两规”相互脱节严重;2规划成熟程度不同:3规划指标选用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