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匆匆 -教学设计

匆匆 -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潜心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世界中,以学生独立思考或在老师启发下所能及为教学起点,读书、思考、感悟、表达,在这个年段的学生、在这个“例子”的学习中得意、得言、得法。

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致力于三个关注:关注文体特点。

不同文体的课文,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抓住本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表现手法,并通过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准确的文体意识。

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关注年段目标。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这样的处理,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关注学习主体,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我们都会唱一首老歌《童年》,里面有这样的歌词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高年级同学那样一张成熟的脸,盼望着长大,盼望着游戏的童年。

”根据学生的年龄,我们可以设想,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快,相反,他是生怕时间过得慢的。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时光匆匆就比较难。

字面的理解很容易,关键是怎样是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有所感悟,对时光匆匆有所认同。

所以,我想还是从孩子的生活体验出发,帮助他们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返。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就是调动孩子的生活体验的。

我想,面对这样一篇讲述时间与生命的文章,我们要想真正让孩子的心灵有所触动,只能通过这样一个渠道。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生字并感受“伶伶俐俐、头涔涔泪潸潸、轻轻悄悄”等叠词之美。

能力目标:1、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朱自清的相关生平资料,为正式走进课堂做铺垫;教师的学情调查;教师的课件准备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1.看黑板事先板书时间盯着这个词,静静地,10秒钟。

2.10秒钟,转瞬即逝。

同学们,我不知道刚才的10秒钟,你们都想了些什么?关于时间,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对她都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请看大屏幕PPT。

3.请学生分别读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

4.板书朱自清。

同学们,近代著名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把自己对时间的思考与感受浓缩在了这样两个字上。

板书课题:《匆匆》全班一起读。

5.注意了,在写这个词的时候,不要太匆忙了,中间的一点要写长一些,要压在两撇上。

来,加上作者姓名,我们再读课题。

6.PPT这就是朱自清。

谁来把旁边的文字资料读给大家听。

7.板书散文。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大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匆匆》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

什么是散文。

注明学者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8.PPT 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悄然进行的对话与思考。

全班一起读9.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匆匆》,走进朱自清,与作者一起对话,与作者一起思考。

【此环节设计意图】教师开课,直奔课题,学生两次齐读课题,目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匆匆”,在两次齐读课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时间匆匆的特点。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要不要了解散文的特点、要不要认识散文的形式?如果要,怎么样体现“那个年段”特点?老师这一笔虽不是“浓墨重彩”,但是“画龙点睛”,简简单单引用的一句话其实暗示了“对话与思考”是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和路径。

二、品味词语,感受叠词之美。

【过渡】翻开书,126面。

昨天晚上布置大家回去熟读课文。

都读了吗?同学们,古话说:好文不厌百回读。

意思是说:好的文章读一百遍也不嫌多。

下面老师要请大家再读读这篇文章,这一次,默读,不发声,静静的读,看你,在这一遍的阅读中,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发现。

学生静静读书,静静发现。

在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运用了特别多的,像“匆匆”这样的叠词。

你们发现了吗?赶快找一找,拿起笔,把这样的词圈起来。

读一读。

1.有这样一些叠词,特别有味道。

咱们重点关注一下。

相机理解重点词语匆匆(1)对不起,打断一下。

匆匆这个叠词里面藏着一种节奏,是慢的节奏,还是快的节奏?再读。

白白(1)“白白”在文章中是指颜色吗?在文章中表示什么?谁来读文中的句子。

(2)请看大屏幕。

“白”和“白白”一样吗?PPT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一样吗?轻轻悄悄(1)读的不够轻,也不够悄。

谁再读。

(2)再轻些,再悄些。

请你读。

(3)谁来表演一下“轻轻悄悄”。

(4)时间就这样轻轻悄悄地溜走了,听的见溜走的声音吗?看的见溜走的样子。

看了他的表演,谁再读。

嗯,这次读得有些味道了。

头涔涔泪潸潸(1)知道什么意思吗?(2)大家注意看,涔和潸都是三点水,说明这个词和水有关。

头上有水就是------,泪中有水就是-------- 所以,“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就是--------【点评】关注学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中感到困难的词语。

在理解“头涔涔”一词时,抓住词语的偏旁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然后举一反三,顺势体会“泪潸潸”的意思。

这个环节不仅体现了老师关注学生问题,重视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理念,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特色。

(3)你看,中国汉字,就是这么神奇。

根据偏旁,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出字词的意思。

(4)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头涔涔泪潸潸?【此环节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与发现特殊的表达方式。

小小叠词里面藏着大大的学问。

“匆匆”背后藏着一种节奏,“白白”背后藏着一种不甘心的态度,“轻轻悄悄”里面藏着声音和姿态,而“头涔涔泪潸潸”里面藏着一份情感。

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这样去读,去品,才能读出词语丰厚的意味。

把这些词语装进脑海,藏进心里面,则提示孩子们语文学习中词汇的积累。

三、发现表达的特别之处,感受经典的表达之妙。

1同学们,善于读书的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除了叠词的运用,其实,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就是------ (停留时间稍长,留给学生思考)【点评】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留时间,留白。

你们发现了,你们真了不起!找一找这些问句,划上波浪线。

2.请看大屏幕:PPT同学们,在这篇不长的文章中,朱自清总共用了11个问号。

3.看到这么多的问句问号,你有什么疑问?4.带着这些疑问,自己读读这些句子。

5.同学们,老师也想读读这些句子。

老师读,你们听,在这些问号的背后,你感受到作者当时一份怎样的心情?6.生交流。

7.是的。

同学们,真好,一个小小的问号让你们读出了的那么多复杂的情绪。

在这一个个问号的背后,我们仿佛看见朱自清先在不断地寻找着,在不断的追问着,在不断的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PPT 时间都去哪儿了?(静默)8.请你读请你读全班一起读。

【此环节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文章中的11处问号,直接指向文本表达的秘妙之处。

“明了”的自然不用教,“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只问不答”,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学生有了“疑惑”,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学习过程逐渐走向深入。

四、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过渡】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此时此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章的前半部分,请大家默读课文的123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

也许你会从这里找到答案。

咱们来交流交流。

尊重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从第一自然交流起。

PPT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的学习(1)谁先来读读这段文字。

(2)同学们,善于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一个词写出了时间的特点。

哪个词?板书:一去不复返【点评】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阅读,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作者的表达意图,暗含了阅读方法的指引。

(3)什么意思?(4)孩子们,如果时间可以复返,如果可以可以倒流,你最想回到什么时候?(5)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无情。

但时间可以倒流吗?我们可以回去吗?此时此刻,对于时间的流逝,你有了一份怎样的心情或感受?(6)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这段文字。

(7)同学们,第一自然作者明明就是要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但是,但是,但是,请大屏幕PPT(8)在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关于大自然的景物呢?谁明白作者的用意?请你说(9)同学们,她真了不起。

她读出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对比。

拿起笔,把对比写在该段旁边。

(10)同学们,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一段就是最好的例证。

请看大屏幕PPT你看,稍加调整,这段文字立刻就变成了一首美丽的小诗。

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此环节设计意图】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时间不是过得快,而是太慢。

那么,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时光匆匆、生命易逝就比较难。

所以,让孩子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有所触动,从而真正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

(二)、第二自然段【过渡】1.咱们来继续交流。

PPT第二自然段文字。

在这部分文字,你关注到哪里?2.她关注到一个比喻。

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 针尖上的一滴水。

3.和浩瀚无边,一望无际的时光海洋相比,PPT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滴水?4.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却大的可怕,大的心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