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爬行纲和鸟纲
4
输精管
输尿管 副膀胱
龟头
体内受精(交接器);体外发育。 卵生(多数毒蛇为卵胎生)。
5
半阴茎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6
3. 爬行动物胚胎发育的保水机制
1)爬行类的卵虽然有卵膜和较坚硬的卵壳,但仍要求 卵壳外有适量的水分。潮湿环境下孵化。
2)卵壳内的水分来源于羊水。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 胚体周围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形成环状皱褶并逐渐包围 胚体,在胚体背部汇合融通后形成了两层膜两种腔, 外面的称绒毛膜,里面称为羊膜,这两层膜之间的腔 称为胚外体腔,羊膜与胚体之间的腔称为羊膜腔,羊 膜腔中的液体称为羊水,胚胎体实际仍处在羊水的悬 浮、滋润和保护之中。
1、鲤鱼为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属于“四大家 鱼” 。
2、鱼类的生殖方式均为卵生。 3、青蛙的幼体用鳃呼吸,单循环;成体以肺和皮肤呼吸
为主,双循环。 4、“长江三鲜”指刀鲚、鲥鱼和河豚,“四大海产”
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章鱼。 5、通常所说的青蛙包括黑斑蛙、金线蛙和日本林蛙。 6、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富含腺体,在发育过程中有变
29
蜥 蜴 的 脑
30
(十一)感 官
1.嗅觉 鼻甲骨,犁鼻器(贾氏器),鳄类无, 龟鳖类开口于鼻腔而非口腔。
2.视觉 多有上、下眼睑和瞬膜,泪腺透明薄膜, 睫状肌或虹膜括约肌、锥状突(鸟为栉状体)
腭骨 外翼骨 内鼻孔
16
胸廓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 框,保护肺、心。 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锁间骨 乌喙骨 肩胛骨 前胸骨 椎肋 中胸骨 胸肋骨 后胸骨
腹膜肋
前耻骨
17
(五)肌 肉 系 统 1.出现了肋间肌。 2.出现了皮肤肌。 3.咬肌发达。
18
(六)消 化 系 统
1. 消化道 口腔与咽分区明显,舌形状和功能 多样化
态现象,这是两栖动物与其他脊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 性特征。
1
第十七章 爬行纲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2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角质化程度加深,被有角
质鳞片或盾片—防止水分蒸发。
2、五趾型四肢更加完善,趾(指)端具角质爪。
3、骨骼坚硬,骨化程度较高,脊椎分化更加完善,
头骨有单一的枕髁、两侧有颞窝;颈椎有寰椎、枢椎
和普通颈椎的分化。
4、皮肤失去呼吸机能,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出现
胸廓,调节呼吸。
5、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鳄类除外),减
少了血液的混合,但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6、成体的泌尿器官是后肾,排泄尿酸。
7、体内受精,雄性一般具有交配器,雌性产大型羊
膜卵,直接发育。
23
(八)循 环 系 统
1.循环方式: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中出现隔膜, 多氧血和少氧血在隔膜的分隔下有所分流,并 出现从不完全到接近完全的过程,鳄具有潘氏 孔。
2.心脏:2个心房、1个心室和1个退化的静脉窦, 动脉圆锥消失。
3.动脉: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分 别从心室右侧、中央部、左侧发出。
腭,眶间隔、颞窝。 2.脊柱分为颈(寰椎、枢椎)、胸、腰、荐(
2枚)和尾椎。有胸廓(肋骨、胸骨、胸椎, 除龟鳖类和蛇类)
14
颞窝:眼框后面 的穿洞,是藏颞 肌的地方,颞窝 周围骨片形成的 骨弓叫颞弓,附 着咬肌。 四种类型:无颞 孔类、单颞孔类、 双颞孔类、上颞 孔类。
15
次生性腭
由前颌骨、上 颌骨、腭骨、 翼骨联合形成 后延的腭,使 内鼻孔后移。
21
Hale Waihona Puke 22(七)呼 吸 系 统 内鼻孔、喉门、气管、左右支气管、左右肺(蝮蛇 和避役肺前部用于气体交换,后部平滑形成膨大的 气囊,可贮气)
1.内鼻孔开口在腭顶的中部或咽喉附近 2.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 3.肺较两栖类复杂,肺内壁间隔增大 4.呼吸动作:吞咽式+胸腹式 5.辅助呼吸器官:龟鳖类 咽壁、副膀胱
7
8
9
尿囊:羊膜卵胚胎消化管后端还伸出尿囊,位 于羊膜和绒毛膜之间,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 贴,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通过多孔的卵 膜和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尿囊腔则是 胚胎代谢废物的贮存场所。
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卵的动 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
意义: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 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使其在 陆地上繁殖成为可能。
4.静脉: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饲养时常用改变环境温度的方法促进爬行动物
生长。
24
A
B
爬行类的2种心脏类型
A 龟鳖、蜥蜴;
B鳄
25
(九)排 泄 系 统
1.后肾,输尿管(后肾管)。原来的中肾管 在雄性用于输精,在雌性则退化。
后肾:出现较晚,位置较后,肾单位数目较 多,泌尿能力较强。
2.代谢废物:除水外,以尿酸为主。 3.重吸收水分:膀胱、大肠和输尿导管。 4.盐腺:鳄鱼的眼泪。
牙齿(除龟鳖类和喙头蜥):端生齿、侧生齿 和槽生齿。
毒牙:沟牙(前沟牙和后沟牙)和管牙。 盲肠: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位于大、小肠交
界处,有助于消化纤维,开口于泄殖腔。 2.消化腺 1)口腔腺、唇腺、腭腺、舌下腺 2)毒腺:特化的上唇腺
19
爬行动物的齿型 A侧生齿 B端生齿 C槽生齿
20
蛇 类 的 毒 牙 及 毒 腺
26
蜥蜴的泄殖系统
27
海蜥
泥龟
几种海栖爬行动物的盐腺
海蛇
28
(十)神 经 系 统
大脑体积明显大于其他各部脑;纹状体变厚且增大。 新脑皮:大脑半球皮层局部出现了由锥体细胞构成
的神经细胞层,构成羊膜动物特有的新脑皮。 延脑发展出颈曲。 脑神经:鳄类和龟鳖类12对,蛇和蜥蜴11对。
鱼类
爬行类
低等脊椎动物与爬行类脑的比较
8、大脑有新脑皮层出现,脑神经12对,感官更为
发达,有外耳道。
3
一 、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居于承上启下 的特殊进化位置。 (一)繁 殖
1.从爬行类开始,雄性交接器变得普遍,体内受 精,半阴茎(蜥蜴和蛇,成对)和阴茎(龟鳖 类、鳄一个)。
2.输卵管能分泌蛋白、壳膜和卵壳包围受精卵。
10
(二)外 形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分为头、颈、躯干 、四肢(蛇除外)和尾五部分。颈部延长。 四肢发达,趾端具爪。
11
(三)皮 肤 系 统 多具角质鳞或角质盾,或由真皮衍生出骨板,少 具革质皮(鳖);干燥且缺乏腺体(股腺、臭 腺)。有蜕皮现象。
12
13
(四)骨骼系统 1.多数为硬骨。脑颅高颅型,单一枕髁、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