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本文题目中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作者是怎样看的?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四、小结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一、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文言词汇1、读音隶(lì) 扳(pān)谒(yè) 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 卒(zú) 焉(yān)耶(yé)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⑤父利其然也:这种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

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

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

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

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

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

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

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