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三国的历史,错误的是()
A.三国指魏、蜀、吴 B.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
C.蜀国的锦最有名 D.吴国曾派人航海到达夷洲
2.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A.商鞅 B.张骞 C.班超 D.北魏孝文帝
3.下列表格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的情况,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颁布“推恩令”
C.八王之乱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A.迁都洛阳 B.采用汉制、律令 C.用汉姓、讲汉话 D.与汉族通婚
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了佛教发展
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公元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
A.匈奴、汉 B.鲜卑、燕 C.氐族、前秦 D.羯族、前秦
8.下列关于北魏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①北魏建立②迁都洛阳③统一黄河流域④北魏分裂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②①D.②①③④
9.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10.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②南北水旱技术结合③牛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种植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宋书·州郡志》所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12.顾恺之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①《女史箴图》②《洛神赋图》③《奔马图》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3.促进我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原因有()
①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②北民南迁
③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北方④南方统治者注重调整统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4.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D.促进了中国的封建化
15.《齐民要术》中的“要术”指的是()
A.蔬菜种植技术 B.农业技术和方法 C.果树嫁接技术 D.耕作技术和方法16.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毕昇的活字印刷术1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18.顾恺之最擅长画的是()
A.山水画 B.花鸟画 C.人物画 D.宗教画
19.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20.《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数学著作 D.农学著作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写三国的名称。
(2)材料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发生在________年的________(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首词涉及到了哪一历史时期哪一场战争?
(2)这场战争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3)这场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
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
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
人民流离四散。
材料二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
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
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
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导致了什么后果?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右图
(1)导致图1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D 21.【答案】(1)魏、蜀、吴。
(2)200年,官渡之战。
(3)策略:联吴抗曹。
实践: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
影响: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影响。
22.【答案】(1)东汉时期。
赤壁之战。
(2)孙刘联军与曹操。
(3)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3.【答案】(1)“八王之乱”。
晋惠帝。
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
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24.【答案】(1)北方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