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隋朝统一全国。
(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
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
(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教学后记: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2、探究学习: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四、学习反思: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第3课盛唐气象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民族交往、社会风气及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等主要史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文学艺术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四、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1)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品方面:(a)瓷器有的青瓷和. 的白瓷最有名;(b)是艺术的珍品。
(3)、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唐太宗时,把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5)、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被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6)、唐诗:诗人作品特点作品称谓李白杜甫白居易(7)唐朝的书法家有和。
(8)唐朝的画家有和。
2.合作探究:1、唐朝的文学体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体裁,有哪些诗人,特点怎样?2、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说唐朝时城市有那些美好的地方?五、学习反思:1、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
2、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3、唐朝采取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4、材料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
”1)这是谁的诗句?2)“开元”是谁的年号?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4)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5)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6)与这位大诗人同朝代的著名诗人还有哪些?教学后记: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难点:如何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三.学习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往频繁,日本派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
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字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
(2)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他设计的,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还以亲身见闻写成了《》。
2、合作探究:(1)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影响的一些事例吗?(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五、学习拓展:1、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A、玄奘B、戒贤C、鉴真 D 、戒日王2、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典籍的是()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东游记》D、《佛经》3、隋唐时期,我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那时中外交往上有哪些著名的人物?4、唐朝时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教学后记: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
黄巢起义的原因,及农民起义军与唐朝灭亡的关系。
唐朝灭亡后的中国政治局面。
二、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难点: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三、学习方法:合作法讨论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
(1)、755年.和部将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唐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
(3)、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4)、唐朝灭亡后,北方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
2、合作探究:(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什么样的灾难?(2)、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政治局面,但为什么说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学习拓展:1、唐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
2、安史之乱的发起者是和。
3、材料题:“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回答:1)这首诗描绘的是那一次战乱?这场战乱是由谁发起的?2 )、这场战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3)这场战乱对唐朝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教学后记: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建立的有关知识。
了解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以及宋太祖采取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二、重点难点:重点: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难点:宋太祖采取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三、学习方法:合作法讨论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960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得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都城,历史上称北宋。
(2)宋太祖解除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3)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取了。
(4)宋太祖为控制地方,派。
(5)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一切税收由。
(6)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朝采取了政策。
2.合作探究:(1)1)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2)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在哪里?有什么意义?五、学习拓展:1、960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得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都城,历史上称北宋。
2、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朝采取了政策。
3、宋太祖解除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4、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回答:1、)赵普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2)、宋太祖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教学后记: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学习目标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先后兴起。
掌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于和平。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先后的兴起难点: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1)、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上京。
(2)、11世纪,党项族的首领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3)、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4)、即位后,向辽发动战争失败后,采取防御政策。
(5)时,宋与辽在议和,史称檀渊之盟。
2.合作探究:(1)什么是澶渊之盟,你如何评价它?(2)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五、学习拓展:1、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是()A、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澶渊之盟是()之间的盟约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西夏D、南宋与金3 、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4、即位后,向辽发动战争失败后,采取防御政策。
5、时,宋与辽在议和,史称檀渊之盟。
6、材料题:檀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了民众的什么愿望?教学后记:第8课金和南宋的对峙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政权金的兴起,金灭辽河北宋。
南宋偏安临安等史实。
让学生了解两宋时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强盛。
统治阶级正直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金与两宋的关系难点:南宋统治者为什么会偏安临安。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11世纪末,女真族首领统一了女真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