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文本细读
文本解读需要的养成五个意识:
1、防止文本解读“表面化”
有老师上《称象》,问学生:“假如你在 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 “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老师表 扬:“你真聪明,还知道用现代化工具”。 一个学生说:“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 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 了。”老师非常高兴,对学生说:“你更 聪明”。还有一个学生说:“用人来代替 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老 师欣喜异常,对学生说:“你是最聪明的 孩子。”
怎么定义“文本解读”
作者的文本
作者写一篇文章时,他总是要表达自己的 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是他 的文本,是他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 对自我的一种个性理解,一种价值取向, 文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作者的一种人生观、 世界观。
文本解读
需要靠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体验、感悟带 领孩子走向文本,并在感悟和理解中习得 语言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一位老师上《落花生》一课,组织了一场课堂辩 论:父亲要“我”做花生那样的人,按现在的社 会要求,你们觉得做“花生”那样的人好,还是 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好?于是学生分成 “正方”、“反方”,各抒己见。结果,不少学 生认为应该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 果、石榴”那样的人,要善于表现自我、展示才 华、推销自己,不愿做花生那样内敛含蓄的人。 于是课堂就在推翻了作者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中 结束了。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统一,“文以载道”。有的教师过分突出
了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 “道”而丢掉“文”。 在感悟型教学一统
天下的背景下,课堂中的设计很多就是为 了主题提升----“得意”而准备的。其实任何 一种内容或形式的学习,都应始于语文,
终归于语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根本不会有课堂 上的“浅出”,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教师只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外围兜圈子, 即使是评价,也只能是干瘪机械的“你真 棒”、“老师真喜欢你”,笑容是刻意修 饰的,动作是夸张矫情的,那会使我们的 语文教学显得苍白无力。
2、防止文本解读“概念化”
持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也不能一味
迎合学生的趣味性,没有语文的东西,没 有提升。
《敦煌莫高窟》时,有的老师课尾大量展 示中国其它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 泰山的图片资料,老师大段大段的配乐讲 解。学生听了是有所触动,感受到中国人 的智慧,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仿佛是思品 课的内容,真正对学习本文的语言文字又 有多少帮助呢?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
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内容启发、元认知启发)(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
这样的设计曾经作为“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典 范多次引用。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准确把握“作 者的文本”的思想主旨,没有认真体会作者的价 值取向。作家许地山只是拿“苹果、桃子、石榴” 来说明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并没有厚此菲 彼。文章的主旨,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是对当 时社会纨袴子弟虽外表华丽却是寄生之虫的社会 现象的抨击,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说做“苹果、桃 子、石榴”那样的人不好,只是认为不要做“只 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教者对“作 者文本”的表面化肤浅的误读,造成了对文本价 值取向的偏颇。
“文本解读”与“文本细
读”的几点思考
苍南教师进修学校 何经旦 hjd2005@
选题原因:
1、2011年上半年的温州市学科素养提升 行动将文本解读列为语文学科年度重点研.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利用教学资源
3.当年推荐书目的专业知识和与规定教学 内容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鼓掌)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哎?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
有用吗?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 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4. 各学科通用技能和专项教学技能
5、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探究 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 究和创新
2、课改进入纵深,各种矛盾凸显,呼唤教 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四大缺憾:
1、教师缺乏直面文本的底气。
2、过分强调人文,冲淡了浓浓的语文味。
3、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被弱化。
翠鸟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 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 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4、课件滥用,造成喧宾夺主。
如一个教师上《找春天》一课,只花近15分钟的 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春天的特点,然 后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春天的图片、 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扮春姑娘找春天,把 一节语文课上的热热闹闹,绘声绘色,但是文本 中要表达和体会的东西却被忽略了。纵观整节课, 学生真正接触文本、潜心涵咏的时间不超过8分 钟。这样的教学背离了文本的学习内容,主次颠 倒,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混乱。
生:老师,我觉得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划 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研读)
生: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生:曹冲富于联想,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