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世界与中国(14-----18世纪)之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高考真题】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学习目标】1.明确掌握十四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中国的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基本史实。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明清时期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和发展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世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导入复习】【概念解析】:文明的碰撞:西方文明的扩张,中西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排斥。
文明的交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一、知识结构(14、15世纪—18世纪中期)(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演进状况二、中西文明的碰撞材料一明清之际,在中国学界出现了一股西学风潮,它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清新气息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各阶层保守人士的竭力反对,因为传教士们所宣扬的基督教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分歧,而他们传播的科学知识仅是传教士们传教的辅助活动,更基于传统的华夷之见,清初的保守派官员杨光先提出“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的高调,向西方传教士发难,后由于西方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进而扩大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歧异,1704年罗马教宗克勤门十一世发布上谕,明令中国信徒禁止祭祖祭孔,干涉中国内政,引起罗马教廷与满清王朝廷之间教权与皇权的对歧与冲突,到雍正皇帝时终于颁发了禁教令,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逐渐被禁止,由此开始了120年的禁教时期,经西洋传教士吹起的“西学之风”也渐趋衰落下去。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 最终,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加之马戛尔尼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拒绝了马戛尔尼的通商要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问题探究一】:1. 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的原因及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戛尔尼通商要求遭到拒绝的原因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3. 从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到马戛尔尼通商要求遭到拒绝说明了什么?三、中西文明的交融材料一 16世纪以后的中国演绎的是天朝上国的一段尾声,是千年不变的前奏,这一时期拉开的场景是:经济上,西班牙运往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满载着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中国大量外销贸易换来财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解决了流通中货币不足的问题。
-------许倬云 《历史大脉络》材料三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
徐光启等人也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
康熙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
-----来自云南新课程改革网【问题探究二】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分析东西方的交流对中国的影响材料四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学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法国的伏尔泰更是对儒学顶礼膜拜,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传教士们向西方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使发生“信仰危机”的欧洲人看到了一个理想国度的存在。
材料五。
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陶瓷、纺织品、家俱深人欧洲社会的艺术领域 ,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情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早在18世纪 ,茶会还成为了人们交往或招待友人的聚会 ,这也是饮茶传入英国后形成的新的社会生活形式。
2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分析东西方的交流对西方的影响材料六、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不仅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肇始者,而且以耶稣会士为媒介的这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已从欧洲人对中国器物文化层面的向慕,深入到思想和精神领域----,,最后升华到政治文化制度层面的互摄与仿效的程度。
材料七、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而且是平等的双向交流。
耶稣会士在把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尽管对中国影响不大 ,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
-----也把一批儒家典籍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欧洲,充当起中西文化双向传播的角色。
“中国热”在欧洲曾风靡很长的一段时期。
3.依据材料六、七归纳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什么特点三、反思及启示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材料二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谈谈你对明清中西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认识。
材料七、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而且是平等的双向交流。
耶稣会士在把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尽管对中国影响不大 ,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
-----也把一批儒家典籍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欧洲,充当起中西文化双向传播的角色。
“中国热”在欧洲曾风靡很长的一段时期。
3.依据材料六、七归纳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什么特点三、反思及启示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材料二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谈谈你对明清中西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认识。
高考真题观点: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古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
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
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用“全球史观”看待西方的崛起。
1.主要原因:基督教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和分歧;传统的华夷观影响;保守势力的反对;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了中国主权;宗教理念的差异;闭关政策的影响。
影响: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紧闭,使中国失去了向外部学习的机会。
2. 原因:思想: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
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说明: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小农经济下实行闭关锁国;中西文明之间在碰撞中的矛盾、冲突对中国影响:经济上:1、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称为主要流通货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高产农作物传入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明清时期人口的迅速增长;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3、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生态环境;科技文化:a、西方宗教的传入,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发展一定的变化;b、伴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发展,为中国科技注入的生机;对西方影响:思想文化上:儒学外传——被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用以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启蒙运动。
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也发生了一定影响;经济上:中国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运往西方,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
特点:1.媒介主要是传教士2.对西方影响较大,持续时间长:从器物文化层面到思想、精神、政治制度层面3.对中国影响不大,主要在科学技术领域4.平等的双向交流,互补性5.和平的方式认识:1.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承、丰富和发展,吸收先进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