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中的作用机制

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中的作用机制

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作用机制研究李向福泰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贾志军泰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宋其荣泰安市科技情报学会摘要: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概念以来,“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文在追溯共同体渊源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机制,并对完善科技创新共同体作用机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作用机制1 创新共同体的提出1.1 共同体的渊源“共同体”源于社会学领域,是一个以地缘划分人类群体的概念, 指某地缘范围内的全体居民。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在对人类社会进化的两极对比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共同体理论,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

当前,“共同体”概念中已经融入了权力组织、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元素,被赋予了更多功能性的内涵,而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地域性或情感性概念。

科学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等等概念大量涌现。

1.2 创新共同体的提出创新共同体是在“共同体”理论丰富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国内外部分学者意识到创新作为跨主体的系统活动, 其不同主体层面的关联性与互动性更适合用“创新共同体”来表示。

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创新共同体”是人们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的包含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研发企业、科技园区和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为形式,以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新型组织形式。

2 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构成要素科技创新共同体主要由以下五大元素构成:地方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研发企业、科技园区和中介机构。

2.1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重要的创新主体,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特点, 制定适合本地发展、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 为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加速科技进步的法规建设, 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法制环境。

同时,为各创新主体提供创新基金, 加大区域内产学研联合的扶持力度, 从而推动创新共同体的建设。

2.2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基本支撑,主要包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和研究实力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包括地方政府建立的重点实验室、资助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在研究知识储备、研究开发能力和研究人员培养等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具有其他主体无法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优势。

2.3 研发企业研发企业处于科技创新共同体各个创新主体中的中心位置,决定着创新共同体发展的方向与未来。

主要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主,创新能力差异性较大,普遍具有较好的商业嗅觉但融资及产业化能力较强。

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把握着创新方向,主导知识获取、知识整理和知识创新的每一个阶段,保证创新结果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

同时,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对市场的认识,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合作创新项目,并进行筹资、投资,承担相应风险,要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参与项目的筛选和论证。

2.4 科技园区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体组成,主要包括:①足够数量的科技经济联合体,如高科技企业、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工厂试验室或研究所等;②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园区占据主导地位;③一大批科技企业家,他们既具有经济头脑,又有技术创新意识。

2.5 中介机构各类中介机构主要包括: 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咨询公司、经纪人组织、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以及技术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3 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作用机制3.1 政府主导型政府在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与完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鼓励和扶持应用研究形成需求引导,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二是通过参数调节,以金融、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引导经济资源流向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开发机构;三是通过计划手段,以科技投入为调控手段,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流向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使创新共同体各创新主体间更加紧密;四是建立大学科技园区,推动创新共同体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3.2 高校与科研院所主导型高校与科研院所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整合创新资源,实行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其实质是,大学与科研院所既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又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并形成产业化的创造者。

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创新共同体的实现形式是: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主体,以科技活动及其成果为主导,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试、产品化直接到形成产业并占有市场的全部流程。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创办经济实体模式和大学科技园模式。

3.3 企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是指在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由企业主导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的路子。

实质是企业自主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创新和新产品市场营销等全部过程。

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①企业兼并科研机构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招聘关键技术人才,收购、兼并其他研究、设计单位,将企业外部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吸纳到企业内部,即以产权交易的方式获得企业外其他组织(科研机构)的技术能力;②科研机构自身企业化模式,是指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变为企业单位,走自负盈亏、以自己所创效益来发展科研的道路,通过企业化管理来实现从科研运行机制向企业运行机制转变,来实现科研企业一体化的长久经济目标。

3.4 科技园区型科技园区包括技术、人才、资金、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以及政策制度等的种创新要素,科技园区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聚集了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其他众多科技资源,形成了一个智能密集区,各种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交汇住一起,作用于在孵企业。

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共同体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整合所在区域的各种创新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最终达到技术转移、孵化企业的目的;②通过进行分园建设,参与其他地方的创新共同体建设。

3.5 联合共建型联合共建型,是创新共同体的各主体方打破体制壁垒,共建独立运作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开放各方创新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创新效应,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在共建模式的结构中,各方合作地位平等,但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加深,合作紧密,并严格地以契约作为合作的基础,有明确的合同与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各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

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人才、科研力量、技术成果;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践场地;政府则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来严格保障合同的有效性和科研人员的研究开发权利;中介机构作用巨大,作为各方沟通的桥梁,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市场信息,甚至进行风险、信誉担保,以促进、保证各方合作创新的顺利进行。

各地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构建创新共同体时,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模式。

对于那些发展基础较好、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均比较丰富、创新实践比较成熟、企业和产业发展都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地区,可以选择联合共建型模式,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共享企业的资金、设备、生产管理和市场优势,实现技术创新源头与经济的真正结合;教育资源禀赋突出的地区,可选择高校与科研院所主导型模式,通过全面整合并开放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科技资源,在学校为企业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使学校科技资源与工业界紧密结合,最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学校科技资源的自主创新体系;欠发达的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都比较少,某一方自身内部掌握的资源都不足以形成创新优势,为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可选择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强化地方政府的作用,由地方政府主导规划,帮助引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孵化、培育、扶持当地高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4 完善科技创新共同体作用机制的对策建议4.1优化创新与投资环境地方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创新共同体内部从事研发业务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的同时,针对当前创新企业的税收减免条件中过于苛刻的知识产权标准,进一步放宽条件,以更为灵活的态度处理知识产权标准,使未来创新共同体成为创新企业的“避风港”。

此外,通过对科技研发领域的税收信用评估,积极打造成为国内外研发投资竞争者的公平竞技场。

4.2挖掘和利用好大学潜在的创新能量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盟,促进教育资源的互动和共享,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使高校与科研院所成为区域内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中心,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与区域创新共同体发展战略目标的三个层次相适应,作为区域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供给源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应该分为研究型大学、一般型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三个层次,这样,各种形式的高等学院与科研院所既可以为区域内的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出各种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

4.3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合作承担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探索企业牵头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机制,实验室可建在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目的性更强。

采用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进步,可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传统材料向新型材料产品、原料初加工向精深产品制造的转换;用创新增强医药、装备、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加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用自主品牌打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扩散和产业化。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利益获得的主体。

4.4 建设好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园区平台载体依托区域内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研究性大学的科研、人才、信息等优势。

通过大学与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信息、知识、人才的交流,一方面提高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率,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建立各种形式的科技园或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一个由各地的企业家、科学家、技术发明者、风险投资家与政府官员组成的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尤其是互补性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各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和企业合作,提高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

4.5 发展和完善一批科技创新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共同体区域内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积极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咨洵与评估、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和培育服务功能强的无形资产评估、技术交易担保、科技项目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招投标、技术标准与检测以及科技法律、审计、专利等中介机构,在创新共同体区域内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