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Ⅱ[苏教版]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能运用距离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运用.
教学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1.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用对边互相平行外还可用什么方法?
2.已知四边形的顶点坐标如何求四边形的边长?
3.已知(1,3)A -、B(3,-2), C(6,-1),D(2,4) ,四边形ABCD 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二、讲解新课
先计算点A(-1,3),B(3,-2) 间的距离.
过点A (-1,3)向x 轴作垂线,过点B (3,-2)向y 轴作垂线,两条垂线交于点P ,则点P 的坐标是(-1,-2),且PA=|3-(-2)|=5,PB=|3-(-1)|=4,所以在Rt ∆PAB 中,
AB=22225441PA PB +=+=,同理可得CD=41,则AB=CD ,同理AD BC =,所以ABCD 是平行四边形.
一般地,设两点111222(,),(,)P x y P x y ,求12PP 的距离.
如果12,12x x y y ≠≠,过12PP 分别向y 轴、x 轴作垂线,两条垂线相交于点Q ,则点Q 的坐标为21(,)x y .
因为1
21221||,||PQ x x P Q y y =-=-,所以在Rt ∆12PP Q 中, 2
222212122121()()PP PQ P Q x x y y =+=-+- (*)
当12x x =时,12PP =21||y y -,当12y y =时,12PP =21||x x -,均满足(*)式.
则平面上两点111222(,),(,)P x y P x y 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22122121()()PP x x y y =
-+-. 三、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求A(-1,3)、B (2,5)两点之间的距离;
(2)已知A (0,10),B (a ,-5)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7,求实数a 的值. 解. (1)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2)
17=,解得 a=8±.
故所求实数a 的值为8或-8.
例2.已知三角形ABC
的三个顶点1(1,0),(1,0),(,
22A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分析:计算三边的长,可得直角三角形.
解:2AB ==
,1BC ==,
AC ==∵222AC BC AB +=, ∴ABC ∆为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点A(0,3),B(-1,0),C(3,0),试求D 点的坐标,使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 分析:要使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需他的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而另一组对边相等. 解:设所求D 点的坐标为(,)x y ,由AB CD =及AD ∥BC ,得
3y =⎧=23x y =⎧⎨=⎩或43x y =⎧⎨=⎩(不合题意,舍去). 再由BC AD =及AB ∥CD
,得030301y x --⎧=⎪-+=, 解得1653
5x y ⎧=⎪⎪⎨⎪=⎪⎩
或43x y =⎧⎨=⎩(不合题意,舍去).∴所求D 点的坐标为(2,3)或163(,)55. 例4.已知点(2,3),A -,若点P 在直线70x y --=上,求取最小值.
解:设P 点坐标为(,)P x y ,∵P 在直线70x y --=上,∴7y x =-,
22222(2)(4)212202(3)2AP x x x x x =-+-=-+=-+,
∴AP
.
三、课堂小结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四、课外作业
课本第96页第1、2、5、6题,第117页第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