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十一假期,读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真的是“大道至简”!在孙双金老师的视野里,教语文很简单:抓住12岁以前的黄金记忆时期,背诵!在韩兴娥老师的课堂上,教语文变得更加简单,就一个字:读!于永正老师说:“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秘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指导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总之一句话,只要老师喜欢语文而且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语文就不难。
精彩做法摘录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李振村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
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学生不断地感动着我,我也要求自己不断地感动着学生。
我深知,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
语文课不应该将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
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
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
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
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
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
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
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
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
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
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
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
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孙双金说,小学毕业年龄为12岁,12岁以前的语文就是指童年期的语文。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除了国家指定的教科书之外,还有三块大石块。
”孙双金说,“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家经典;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第三大块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
”12岁之前是孩子练就语文童子功的最佳时期,语文童子功要靠日积月累,靠聚沙成塔,靠量变发展成质变。
孙双金认为,如果在12岁之前,有几百篇经典诗文背在肚子里了,积累了,慢慢消化了,语感就有了,词汇就丰富了,就懂得文章的气韵结构了,慢慢地就“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靠做题吗?绝不是。
他们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
”孙双金认为从小背诵经典是学习语言的必然之路。
个体学习语言的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
”人类种系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呢?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
人类就是靠不断地背诵,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构的发展。
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我们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我们人类的智慧。
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
根据这一规律,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这一规律应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
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
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粘附在记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收获。
……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它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
”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
什么是经典?《现化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
”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
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
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
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
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
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
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
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
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
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
”儿童是天生的得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
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
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重构后怎么教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
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一个月两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
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
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
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
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
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
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的特点,教学时应以诵读,背诵为主,辅导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
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功夫。
“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应是国学诗歌教学的原则。
对于吟诵,背诵,朱自清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朱自清是这样说的:“这儿可以看出吟诵的重要来。
这是诗的兴味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
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
一个文科学生,与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
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若不能仔仔细细读这些诗集,读了是和没读一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像竞赛法、情境法、表演法、展示法、师生共读法、亲子共读法等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出口成诗。
四、儿童文学怎么?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国学、诗歌经典应有区别,因为儿童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
再加上儿童文学是以故事为主,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特别吸引学生。
因此儿童文学教学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以孩子自主阅读为主。
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共同交流阅读心得。
也可以利用中午午休时间老师读书,同学听书。
还可发动家长参与,班级阅读,提倡家庭亲子共读。
一旦引导孩子走上阅读的金光大道,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那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已成功一大半了。
五、课内课外怎么处理?课内教的东西要适当难一点,要有智力挑战,要对学生有智力吸引力,课堂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叫“跳跳摘到苹果”。
建议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大多放在课内教学。
课外阅读的内容可有趣一点,丰富一点,吸引人一点,简单一点,儿童文学读物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家庭阅读。
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阅读量就会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