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六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一、生物的分类 六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病毒界。 细菌分类层次与其他生物相同,即: 界 、 门 、 纲 、 目 、 科 (Family) 、 属 (Genus)、种(Species)。
精品课件
二、细菌分类的指苷酸序列上有相应互 补的部分,就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结合。 应用:通过在体外测定菌株间DNA的杂 合率,据此推算出DNA的相似程度,判 断它们在亲缘关系上的亲疏,帮助分类 鉴定。
精品课件
3)rRNA的分析 rR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特别是16S rRNA能反映各种细菌间 在系统发生方面的关系。从该rRNA 的碱基序列可绘制系统发生树。
一方面的性状, 如血清型。型内还可 按进一步的性状差异区分为不同亚型。
精品课件
3.菌株(strain)(品系):是指同种细菌 中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
具有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典型株或代 表株或标准株。
不同菌株可能性状完全相同,也可能 有某种微小差异。
精品课件
六、细菌的命名 “双名法”命名(国际细菌命名规约) 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组成。属名(第一
精品课件
2.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种系发生) 1)DNA中G+C摩尔百分数(%)含量测定 (G+C)mol%含量:某一生物DNA中的
G+C配对碱基按摩尔数计算占全部碱基的 百分数。(反映该生物遗传性能的一种本 质特征)。 测定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解链温度法 (Tm)等。
精品课件
2)DNA或RNA同源性的测定 DNA-DNA杂交试验(hybridization) 原理:同源DNA单链或非同源DNA单链,
精品课件
四、细菌的分类体系 细菌分类有三个主要体系
前苏联、法国、美国 《伯杰氏分类系统细菌学手册》,该手
册共四卷(1984-1989)。并于1994 年出版了《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 9版,将细菌门分为33个部分,其中与 兽医学和医学有关的计13个部分。
精品课件
五、细菌种的划分和种以下的分类单 位
(一)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凡属同种 的生物,均具有共同的基本性状特征。 它是生物在一定演化阶段,具有相对稳 定的一定性状特征的实体。
精品课件
(二) 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1.亚种(subspecies):种内可能存在一
些在某些性状上相互差异的类别。 2.型(type)与亚型(subtype):仅仅是某
字母大写)在前,种名在后。均用拉丁 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 翻译时,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如Staphylococcus aureus 未确定种名的细菌命名 :在属名后加 上sp.或spp.。 新种的命名:在学名之后加注sp. nov. (novo species)。 亚种的命名:subsp.
3. 生活方式
4. 生理生化特性
5. 抗原构造 性
6. 对噬菌体的敏感
7.对抗生素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8.病原性
9.遗传学特征。
精品课件
三、细菌分类的方法
1、数值分类法 2.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3.血清学方法: 共同抗原 4.化学分类法:比较细菌各种细胞成分
精品课件
1. 数值分类法 其分类范畴的基本单位是种,根 据比较细菌在形态、生理和生化 等方面的特性,计算出相似值来 确定种的分类归属。
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