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老子之“道”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由道家首先提出。

道,原指道路、坦途,后逐渐发展为真理,规律,基本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

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为宗旨,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合一为目标,表述严谨,逻辑性极强。

关键词:道,矛盾转化,无为,为人处事,管理正文:一、何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它是一种规律,是物质的本初,是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

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

《道德经·德经第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二章》并进而指出:“道者万物之奥。”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祸福,刚柔,兴衰,智愚,生死,进退等。

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6]、“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7]。

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

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8],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

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

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

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12],老子所倡导的是一种“无用之用”,看似“无用”却有其重要作用。

二、为人处事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其对宇宙本原的探索,目的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生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是为社会和人生寻找一种依托,对事物纷繁变化,变幻莫测的充分发展找到一个固定的规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从而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层面上,为人们提供了“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3],即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它却能够克制最坚硬的东西,柔之克刚,弱之胜强,人们应当像水一般柔软,记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4],即人们只有返回本性,持守虚静,合乎自然,才能清除各种烦扰纷争。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15],即做人在于帮助别人,而非与人争夺。

老子还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6],即大自然养育万物但不占为已有,帮助它们却不依赖它们,成就它们却不支配它们,这才是高尚的品德。

老子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与物的统一中来定位人的价值,把人与道、天、地统一起来并且等量齐观,清楚地表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自觉认识到人生自我存在的意义,并且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

外在的一切,是客观的,但又不是纯客观的对象;它既为其自身而存在,又为人类作为对象而存在。

老子总是把“独”、“我”放在低下、申、贱、不利的地位。

他指出:“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曲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鄙。

”[17]这正是揭示了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会破坏人生自然价值的道理。

道家强调个体时在尤为重视体现其质朴的人格,凸现主体自我的价值,把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作为人的需要和价值。

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从宏观的方面说,就是“道”之学;道家既然更高更全面地珍惜生命、提高人生的价值,老子主张人应当守处下,不与人争,宽以待物,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这种处世的方法目的就是确保个人不往争强不服的方向走去,保全自身,不使自己招祸引灾。

三、如何管理自我、治世老子哲学之“无为而治”素为中华民族所崇尚,“无为”是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司马迁在《论六家要旨》写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由此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绝非无所作为,消极应对只是其表象,不要锋芒毕露,不要给人带来烦扰,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却遵循万物本性,顺应自然之道,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却也是无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9]、“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0],无不阐释一个道理:事物的最高境界,往往不着痕迹、不露端倪。

心目中的目标,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当历经风雨、胸无所挂后,彩虹不期而至。

以无为而治达成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才是其真正的内核。仔细研究无为思想,可从中发现其颇具现代管理色彩的理念雏形。“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弱胜刚强”,管理虽然需要凭借一定的权力,但权力的重点绝对不是“力”,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上,管理者及组织仅靠强制是很难达到管理的至高境界的。相反,以柔软似水的模式进行组织管理,即以水的柔软性适应一切环境,以水的平静谦和对待组织成员,以水的宽广包容组织成员,以水的稳定性面对一切危机干扰,又像水一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始终推动组织向上发展,这样的管理则“几近于道也”。

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1],顺其自然而行可矣!社会治理,只有推行无为而治,讲求“公平原则”,讲求“民本思想”,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2]的理想社会,并且老子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难以明民,将以愚民”,从中可以看出道家学派中提出万事的管理以人为本,治国的对象是治民,民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这与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

备注:[1]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一章》[2]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3]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4]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章》[5]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6]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五章》[7]出自《道德经·德经第五十八章》[8]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章》[9]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四章》[10]出自《太史公自序》[11]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章》[12]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一章》[13]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三章》[14]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15]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八章》[16]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章》[17]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章》[18]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七章》[19]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20]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一章》[21]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八章》[22]出自《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七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