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分析
伯肯海德公园 Birkenhead Park UK
伯肯海德公园设计背景
位于英国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Park)是世界园林史 上的第一个城市公园。19世纪英国的城市工业快速发展,城 市人口的居住条件极度拥挤局促,居住区脏乱不堪,病害蔓 延。工人的健康状况恶化和劳动效率低下,引起了靠工人的 工作效率获利的资本家的重视。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改革运 动风起云涌,推动了包括公园运动在内的各种改革运动。 1833年至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法案,准许动用税收 来进行下水道、环卫、城市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 在伦敦市中心泰晤士 河的西北侧,以海德 公园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庞大的城市公园 群。它的北面是伦敦 最美丽、最具文化气 息的摄政公园,以及 伦敦动物园;海德公 园的西面是肯辛顿园, 东面有圣·詹姆斯园 和绿园。这些昔日的 皇家园林,构成今日 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 景线。
伦敦海德公园
• 海德公园占地160万平方米,是英国伦敦最知名的 公园。十八世纪前这里是英王的狩鹿场。海德公 园从东南方进入有三条路线:左边是比较宽广的 破烂路Rotton Row,许多社交名流喜在此游乐骑 马;另一条延伸到东北的林苑路Park Lane,高级 大饭店和住宅林立;往北方有著名的演讲角 (Speaker's Corner),speaker's corner是一个 大的可以公开发表自己观点的地方,经常可见有 人在此即兴演讲。在hyde park的南端有hyde park骑兵营,清晨首先看到的一定是在训马。海 德公园西边即为肯辛顿公园,有一个蛇形湖泊, 其旁的同名艺廊(Serpentine Gallery) 颇受欢迎。
周边环境分析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
音乐城 市场大厅
公 园 区rc de la Villette
公园内建筑
整体设计
公园平面图
公园的点线面系统
线系统
点系统
面系统
公园的点线面系统
为了处理这个方案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 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公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对于游乐场和露天音乐广场所需要的大型开放空间,屈米用了面的组织方式来表达。 这是空间的第一层。这个的体系还有10 个象征电影片段的主题花园和几块形状不规则 的、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游人自由活动的需要。 第二层为线性体系,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它由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 种有悬铃木的林荫道、中央跨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一条称为“电影式散步道”的 流线型园路组成。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长廊将公园的主入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 起来, 作为公园的轴线,同时强调了运河景观。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动感,打 破了轴线的僵硬感。长达2km的流线型园路蜿蜒于园中,成为了联系主题花园的链条。园 路的边缘还设有坐凳、照明等设施小品, 两侧伴有10~30m 宽度不等的种植带,以规整 式的乔、灌木种植起到联系并统一全园的作用。 第三层为点的体系,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 的一组“疯狂物”, (屈米称之为folly)构成 。这些采用钢结构的红色建筑物给全园带来明确的节奏感和 韵律感,并与草地及周围的建筑物对比十分强烈, 因而非常突出。这些造型各异的红色 “疯狂物”以10m 见方的空间体积为基础进行变异,从而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效果。 “疯狂物”有些与公园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因而具有了实用的功能;有的处理成供游人登 高望远的观景台;那些与其它建筑物恰好落在一起的“疯狂物”起着强调了其立面或入 口的作用;其它的是并无实用功能的雕塑般的添景物。屈米不仅以这些小尺度的红色建 筑物书写着20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同时也给20世纪的景观发展史写下了特别的一页。
项目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任期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主 持在巴黎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当时法国在政府为此组织了一场公开的国 际竞赛。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 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当时包括瑞姆·库哈斯在内,一 共有472份方案,最终屈米的方案赢得了这次竞赛。拉•维莱特公园诞生的 时代,正值法国园林复兴运动的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莱特 公园的业主还是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不相同的 作品,一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 1974年以前,这里还是有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场,当时的牲畜及其他商 品就是由横穿公园的乌尔克运河运送。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置并不 靠近市中心,但是有多条地铁和公交线路到达,公园南北都有站点,因此 交通还是很人性化的。
面系统
线系统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线系统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点系统
点系统是拉维莱特最具标示性的特征 园内由120mx120m的网格相交,每个交点设 立一个10.8mx10.8m的红色构筑物,屈米称 之为folly。这26个folies构成了园内的点 系统。 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志 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还安排了许多 活动。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 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
人文历史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 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
周边环境
京杭运河
苏州国际 经贸大厦
居民区
苏州体育中心
用地分析
居住区
休闲运动区
政府
交通分析
轨道交通一号线:一号线的起点位于苏州吴中区木渎站,终点为苏州工业园区钟南街,横跨苏州 六个区。南施街站距离项目仅500米。
各种人群在运河边活动,有跑步的, 有骑自行车的,有看孩子的老人,各 自乐在其中......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由folly营造的空间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公园夜景,这是一个作为cafe吧的folly
孩子们喜欢的有folly的开放空间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市场大厅和音乐会堂前的开阔广场,公园建成后,应经举办过诸多电影、戏剧、 舞蹈、木偶和杂技表演,吸引着巴黎市民和各地游客
点系统
公园是点、线、面三个全然不同的系统的叠合,每个系统都完整有序,但 重叠起来就会相互作用。它们的相遇可能造成彼此冲突,可能相得益彰, 也有可能相安无事。
folly与建筑的重叠,引发了冲突 folly与线与面的元素结合,相得益彰, 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空间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运河岸边,高架廊道和红色的 folly构成了前景,后边的林荫 衬托,在运河里的倒影形成了 一副宁静独特的且吸引人的画 面
伯肯海德公园整体规划详介
伯肯海德公园整体规划详介
Wirral Society of the Blind & Partical Sighted
Pavilion The Sea Cadet Corps
Blair court
Cricket club
伯肯海德公园整体规划详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车被危险的机动车所替代, 城市道路及公园环路上交通工具的改变超过了设 计师的预见。不久以后,“汽车道”的横穿使公 园实际上被切割为两个孤立的部分。然而,伯肯 海德公园大面积疏林草地的安排,150年却日益 为人们所赞赏。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板球、 曲棍球、橄榄球、草地保龄球、射箭运动的场地, 还提供了军事训练、学校活动、地方集会、展览 及各种庆典场所。帕克斯顿通过规划设计成功地 赋予了伯肯海德公园一种能力———150多年参 与新世纪发展、适应功能变化的能力。
公园吸引着众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
公园的色彩
公园的色彩是不得不提的一点,原有的建筑有高技派的半球形影院和科学与工业 城,有改建的市场大厅,充满现代感,不过带来的都是冷冰冰的金属质感。
在公园的绿色基底上加入了 醒目的红色folly,立刻让 整个公园变得统一而又充满吸引力
园内铺装
园内的铺装大量采用了具有中世纪的石砖铺地,延续了原来场地的历史感,在现代的 建筑与各种雕塑小品下,唤醒人们对场地的怀念。
拉·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设计思想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 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 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是自由 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建筑的主 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心目中空间只是一种“诱发事 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 屈米的“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 “交叉程序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 同的设计。“横断程序设计”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 布置结合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解析程序设 计”,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 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园内植物设计
两旁栽植悬铃木的林荫大道
高处平台的孤植树,远处建筑 前种了紫花泡桐,不同颜色的 植物相得益彰
小品
自行车小品,地上突出的一部分巨大的自行车轮子体量, 赋予场地可参与的趣味性
拉维莱特公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设计不是因循守旧,要大胆创新。 功能是首位,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设计带给游客的应是不同的 人性的,富有新意的空间体验。 拉维莱特公园不仅与周围环境融合得很好,还延续了场地的历史文 脉。点线面的组合方式使设计严谨而又富有变化。对比法国古典园 林,拉维莱特构思大胆新颖,但又保持了城市的格局,加入的新的 元素使空间发生碰撞,互相融合,产生丰富的空间。 没有轴线控制全园,屈米用了大量红色构筑物的点,带给在其中 穿行的人们韵律感,形成统一的空间印象。这样虽然没有一个控 制全园的中心,但也形成了整体感,联系了园内各个空间,而且 使整个公园的空间富有张力。 园内十个主题庭院象征电影片段场景,没有主次的区分,给游客创 造了时间感,使空间变得多维。
水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