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
金融街作为北京经济的亮丽名片,毗邻中央国家机关政务办公区、蕴含皇家古典神韵的阜景文化区和富于青春时尚活力的西单商业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作为北京市第一个大规模、整体定向开发的高端金融产业功能区,金融街已经成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一、多年磨砺,成就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1992年6月26日,金融街(西二环)开发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金融街建设序幕由此拉开。
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明确提出:“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
金融街核心区占地面积2.59平方公里,区域内商务楼宇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
其中,办公面积450万平方米,商务配套面积及公寓150万平方米。
金融街核心区建设基本完成,呈现出蓬勃生机。
金融街是中国金融首脑机关集聚地。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国家金融中枢机关汇聚在此,重大金融决策、政策信息发布影响着中国金融的发展形势。
金融街是中国金融行业协会组织集聚地。
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期货业协会等全国性社团组织在促进行业自律发展、规范运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街是中国总部机构集聚地。
现有153家企业总部和地区1
总部,其中18家位列世界500强。
这里有全球金融企业上市市值排名前三位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世界知名金融巨头,也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大型企业总部。
金融街是中国金融资产要素集聚地。
目前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总量高达59.6万亿,约占全国一半。
金融街是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全国资产量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的母基金--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集聚于此。
金融街是人民币资金结算枢纽,资金流动总量接近全国的1/3。
金融街是中国高端金融业态发展集聚地。
现有金融机构约1000家,其中法人单位近300家。
金融街已经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业态为基石,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股权投资、交易市场等创新金融业态为动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集团,如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银行集团选择将其旗下的业务向金融街集聚。
随着国际金融资本进入和国内企业海外市场拓展,金融街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金融街是中国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地。
目前金融街金融从业人员17.4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约占43%,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约占9%,可谓面向全球的高端金融管理人才和金融市场人才荟萃之地。
综上可见,金融街已经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其经济规模总量、产业结构配置、市场体系构建等方面不断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总部型经济、结算型经济特点日益凸显。
2
金融街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刻变迁,展示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西城区乃至北京市也从金融街的建设和发展中收获了许多:
一是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
与20年前西二环一带低矮平房密布的城市景观相比,今日的金融街建成区内,城市环境、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无一不体现出国际一流水准。
高端智能化办公楼宇、酒店鳞次栉比,充分满足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地上地下立体式交通网络、主题文化广场和3万平方米休闲绿地,大大提升了金融街的环境品质和服务功能。
金融街全面启动节能降耗计划,楼宇大厦全部采用节能照明系统,并依靠科技手段实现大厦空调冷凝水、电梯热能再利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更增加了能源循环途径。
由此金融街先后荣获“美国城市土地协会(ULI)全球卓越大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金融要素的集聚,不仅大力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也有效提升了城市对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功能,为首都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培育了金融文化,树立了人文品牌。
金融街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才优先、引领发展的原则,全面优化人才服务,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海外学人中心等人才服务平台的建立,开辟了招贤纳士的广阔路径。
人才落户、出入境、子女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服务措施的落实,消除了金融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坐拥全国金融培训中心、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等著名全球性专业培训机构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金融商务会展以及金融音乐会等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金融文化氛围,点亮金融街人文品牌。
3
三是夯实了财政基础,增强了经济实力。
“十一五”期间,金融街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1%,三级税收年均增长
19.8%。
2011年,金融街地区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30.5亿元,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45.3%;三级税收达到1926.9亿元,占全市三级税收的25.5%。
金融街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也为首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谋篇布局,扎实推进金融街科学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飞速发展对金融中心区建设提出了更快更高的要求,未来金融街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全国金融管理中心和金融决策中心地位,不断扩大品牌、信息、人才和总部经济优势,大力拓展服务功能,打造金融服务高地,努力把金融街初步建设成为以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以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信贷、资产交易和场外交易等金融市场为依托,以强大的金融资源配置能级为核心功能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重点是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加快区域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金融街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南北连片、资源整合、统筹规划、辐射联动”的工作思路,深化“金融街建设发展与产业提升、名城保护、功能完善、民生改善有机结合”的工作理念,巩固“市级统筹、部门配合、机构参与、区域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名城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拓展建设与资源置换并重、政
4
策服务和功能配套并重”的原则,建设一个国内与国际融合发展、机构与市场互为补充、传统风貌保护与现代产业发展交相辉映、政策支持与服务配套相得益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金融中心区。
二是健全完善产业体系,强化金融核心优势。
巩固深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基本形成“三个体系”,确立“一个中心”。
即基本形成以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多种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适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以信贷、资产交易、场外交易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进一步确立金融街在国内人民币资金配置、资产交易、清算和定价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三是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提升街区品牌价值。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加强金融街品牌文化建设,将发展的区位优势逐渐转化为市场优势、品牌优势和文化优势,进一步提升金融街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整合政府服务资源,优化金融服务平台,在人才薪酬、社会保障、财政扶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高效透明的政府服务。
建设世界高端金融人才聚集区,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力争在“十二五”末,将金融街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资讯发达、服务完善的国际化功能街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