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防空知识问答1.什么是人民防空?答:人民防空(简称人防)是国防的组成部分。
其含义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
2.人民防空主要防护手段“走”、“藏”、“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走”就是疏散。
在战争到来之前将战时不宜留城的居民和对支援战争具有重要作用的厂矿企业疏散搬迁到相对安全地区,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藏”就是隐藏。
在敌人对我进行空袭时,组织留城坚持战斗、坚持生产、坚持工作的人员转入地下,将重要的战备和生产、生活物资转入地下,利用人防工事进行隐蔽,减少人员和物资的损失。
“消”就是消除空袭后果。
遭空袭后,组织人防专业队和人民群众,对损坏的各种设备设施、受伤人员进行抢险、抢修、抢救,恢复城市功能,保障生产生活的稳定。
3.防空警报信号分为哪几种?鸣放时间怎样规定?答:防空警报信号分为三种: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4.除了遭到空袭外,在什么样情况下警报器鸣响?答:平时,在发生重大灾害,比如地震、水灾、有毒物质泄漏等,根据需要,由国家或当地政府临时发布公告,进行警报器鸣响,告知居民采取必要的防护行动。
例如,四川汶川地震后,为了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国务院发布公告,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统一鸣响警报。
5.个人应急包内的物品主要有哪些?答:(1)证件类(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信用卡、保险单、现金等);(2)饮食类(方便食物和婴幼儿食品、饮用水、);(3)服装类(衣服和皮肤防护器材);(4)工具类(多用工具刀、防护眼镜等);(5)照明类(手电筒、蜡烛、火柴、电池等);(6)药品类(急救药品、急救包、个人急需药品等);(7)卧具类(棉被或毯子);(8)求生类(人防守册、求生指南、家人联系方法和收音机等)。
6.听到预先警报信号时应注意什么?答:当听到预先警报后,实施紧急疏散,或利用人防工程掩蔽。
离家前家庭成员要分工行动,密封包装食品、贮存饮水并盖严、切断电源、转移易燃物品、关闭煤气、熄灭炉火、关闭门窗,而后各自携带应急包并帮助老、幼、病、残离开住房,奔向防护工程掩蔽。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的人员,要离开房屋,佩带个人防护器材,就近掩蔽疏散,以减轻空袭伤害。
每个居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镇静和谨慎,因为匆忙、惊慌、反应错误都会使危险性增加。
7.警报解除后怎样行动?答:解除警报后,市民应配合人防专业队伍开展消除空袭后果的抢救抢修工作,如就近救护伤员、找寻被困人员、扑灭初起火灾、协助维持治安、堵漏、消除潜在危险、消除沾染、修复通信等。
警报解除后,仍要注意收听广播,了解解除警报报后人员行动的注意事项,如哪些道路不能行走,哪类食物、饮水不能食用;关注疫情通报、放射性沾染、染毒或带菌情况通报;了解敌空袭规模、方式及城市破坏情况通报,以及对下一次敌空袭的预测等,以便有效地做好再次防空行动的准备。
8.空袭时室内人员如何行动?答:听到空袭警报声或判断为空袭时,未进入人防工程的室内人员应迅速按家庭或单位防空方案分头做好防护行动,尽可能背上应急包离开家门,跑向紧急疏散地域。
不能离开时,应帮助老幼立即在墙根、墙角、桌下或床下卧倒,用头盔、被子、枕头或塑料盆等将头部盖住。
要避开玻璃窗、高架、吊挂物品和易燃易爆物。
当敌空袭破坏情况严重,迫使人员离开室内时,应用个人防护器材保护呼吸道、头部等要害部位。
有火灾烟雾威胁时,还应披上浸湿的大衣或毯子,爬行或弯腰通过着火的房间。
此外,还要清除室内可能形成新危害的隐患。
9.空袭时室外人员如何行动?答:当室外人员听到防空警报或发现遭袭征候时,空旷地带人员或街道行人要立即进入最近的人防工程,或利用地形地物如沟渠、土包、矮墙、花坛等各种有阴影的遮蔽物隐蔽,其阴影区可减轻光辐射,减轻冲击波的杀伤作用。
如果人员在狭窄街区,应立即进入坚固建筑物内,贴近墙角蹲跪或在结实的床桌下掩蔽。
车上人员听到空袭警报后,不要急于下车,要稳定姿势进行防护;也不要回家,而应尽快寻找最近的防护工程、地铁、地下人行道或隧洞掩蔽。
如果觉察到敌空袭使用毒剂或生物战剂的征候,应立即戴好防护面具或简易口罩并遮盖身体进行防护,根据风向或人防通告,尽快撤离污染区。
室外应急行动要避开高大建筑物,避开高压电线,避开易燃、易爆物品,按规定路线行动。
由于常规炸弹杀伤因素危害半径一般不超过100米,而核、化、生武器袭击危害半径很大.所以当袭击临空时,不要过多乱跑,而应离开重点或危险目标100米以外,就近找到自己的掩蔽位置。
10.化学武器有什么特点?答:杀伤途径多、杀伤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制约因素多。
杀伤因素多。
毒剂可以气、烟、雾、液态使用。
染毒空气可经眼睛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等途径使人畜中毒,染毒的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使人中毒。
杀伤范围广。
染毒空气无孔不入,所经之处都有杀伤效果。
作用时间长。
液体毒剂污染地面和物品,毒害作用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有的甚至达数周。
前者属暂时性毒剂,后者属持久性毒剂。
制约因素多。
化学武器虽然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但它受天气、地形和地物的影响非常大。
如刮风、下雨、下雪、气温和地上建筑的情况等,对毒剂的杀伤效果都有影响。
11.什么是神经性毒剂?中毒症状有哪些?答:是破坏人体神经的一种毒剂。
主要有沙林、维埃克斯、梭曼。
沙林和维埃克斯分别可闻到烂苹果味、臭味,梭曼无味。
73、神经性毒剂中毒症状有哪些? 答:中毒症状有:瞳孔缩小、流口水、出汗、胸闷、呼吸困难、头痛、昏迷、肌肉跳动、全身抽搐直至死亡。
12.什么是糜烂性毒剂?中毒症状有哪些?答:使细胞坏死而引起溃烂的毒剂。
主要有芥子气,可闻到大蒜味。
其中毒症状有:皮肤红肿、大小水疱、溃烂等。
13.什么是化学事故?答:化学事故是指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在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出现泄漏、污染、爆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和损失的事故。
14.如何对化学武器和化学事故进行防护?答:(1)综合了解、判断情况。
首先要了解自己学习、工作或居住地点周围的地形、地貌,工厂和单位附近可能潜在化学事故的毒物种类。
化学袭击后,可根据人防通报和地面征候判断用毒类型;化学事故发生后,可根据发生化学事故的场所和人防通告进行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护。
(2)迅速进入工事隐蔽或撤离有毒区域。
遭化学袭击或遇化学事故的人员,应在现场人防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迅速进入人防工事或撤离有毒区域。
撤离时,要沿逆风方向撤离,避开低洼、丛林、居民区,撤至上风空旷区域。
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有序地撤离现场。
(3)及时进行呼吸道防护。
主要防护毒剂蒸气、毒烟、毒雾通过呼吸道吸人体内引起中毒。
有防毒面具者可以及时佩戴防毒面具。
没有防毒面具者可以用毛巾、手帕、纱布等浸上水或碱水(浸上人尿也有一定的防毒作用,因为碱性物质对很多毒剂有消毒作用)等捂住口鼻,戴上防毒眼镜。
来不及时,用毛巾或布包上泥土捂住口鼻也有一定防护作用。
(4)有条件时尽可能对全身进行防护。
主要利用简易防护器材,如穿上防毒衣、雨衣,披上油布、棉被等,然后穿上防毒靴(皮鞋、胶鞋也可),包裹好腿脚(可以用帆布、油布等材料),戴好防毒手套,尽快离开染毒区。
15.身体染毒后,怎样消毒?答:当毒剂液溅落到身体上时,应立即脱去染毒服装,对皮肤消毒,可将其概括为吸、消、洗三个环节。
吸:用棉花或干净土块吸去皮肤上的毒剂液滴(应由外向内进行擦拭消毒,避免扩大染毒面积)。
消:用棉球蘸专门的消毒药液擦拭消毒。
洗:没有专门消毒液时,也可用小苏打水、肥皂水或大量清水冲洗。
消毒越及时,效果越好。
对鼻眼的消毒可用大量清水或20%的小苏打水溶液冲洗15分钟左右,并多次漱口。
16.人员中毒后,有哪些急救方法?答:(1)迅速判明毒剂种类。
当人员中毒后,应迅速判明毒剂种类,在此基础上,使用急救药物。
在无法判明是何种毒剂中毒时,应按毒性大、致死速度快的毒剂中毒的急救方式急救。
(2)立即进行自救互救。
急救要遵循“迅速准确,先自救后互救,先重后轻,防护、消毒、解毒相结合”的原则。
救护方法要灵活,应对症下药。
(3)避免继续染毒。
首先要给中毒人员迅速戴上面具或用口罩、毛巾等就便器材,把口鼻捂住,然后再穿上防毒衣、雨衣或披上塑料布等,使其尽快离开染毒地区。
(4)救护误食染毒食品者。
误食染毒食品后,除急救外,还要尽快设法催吐或饮用甘草水、牛奶、豆浆、豆汤等,加速排泄。
(5)必要时对中毒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无论是什么毒剂中毒,都要注意保持安静、休息、保暖供氧和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呼吸。
但对氯气、光气中毒伤员,不宜使用压胸式人工呼吸。
17.什么是核武器?答: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突然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
18.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有哪几种?答:三种。
地面(水面)爆炸、空中(低空、中空、高空)爆炸、地下(水下)爆炸。
19.什么是光辐射?特点有哪些?答: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核爆炸的闪光以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其特点是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比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强千万倍,不断地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光辐射以光速沿直线向四周传播,其作用时间大约在几秒到几十秒。
20.什么是核爆炸的冲击波?其特点有哪些?答:冲击波是核爆炸瞬时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
其特点是从爆心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作用时间只有几十秒。
冲击波向外传播过程中,能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还迫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
冲击波是核武器的主要毁伤因素。
21.什么是早期核辐射?其特点有哪些?答: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
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
其特点是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当发现闪光时,人员已受到射线的作用了。
早期核辐射能像X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能穿透几千米的空气层。
22.对核袭击防护最好的措施是什么?答:只要核武器不直接命中,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事。
在战时,利用人防工事能坚持生活和工作。
23.核袭击时,处于室内的人员如何防护?答:室内人员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立即在墙的内拐角或墙根处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跪趴,也可以在较小的房间或门框处躲避。
掩蔽位置应避开玻璃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造成间接伤害,尤其要避免被抛出的玻璃碎片击伤。
待瞬时杀伤因素过后,可采用个人防护办法防止放射性灰尘沾染或迅速进入人防工程。
24.核袭击时,处于室外的人员如何防护?答: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室外人员发现核闪光后,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