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词”解读三维目标

“动词”解读三维目标

“动词”解读三维目标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侧记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洪湖更新时间:2010-07-08 在因优质无烟煤而闻名全国的山西省阳泉市,一所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这里,学生自主、乐学,充分体现出学习的生动性和知识的生成性;教师乐教,把学习还给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家长从质疑课改到支持课改……这就是阳泉市第十二中学——一所从学案导学出发开启“课变”之旅的矿区初中。

在一次报告中,该校校长原林生充满诗意地回顾了2009年的课改之路:“年初,我们在眺望,千帆竞发的征途上,我们抢抓机遇,劈波斩浪,一路凯歌;岁末,我们再回首,如歌绚烂的历程中,一个个激越的音符昂扬斗志,坚实我们的胸膛。

忆往昔,耕耘的岁月,严寒酷暑方显我们的信念坚定;看今朝,收获的时节,春华秋实尽显我们的才智卓越!”
而他们课改的起点正是“学案导学”,并以此撬动整个课改和学校的发展。

●“学案导学”的带动战略
2009年的阳泉十二中,完成了几件大事。

一是学校新教学楼、办公楼落成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中考继续保持矿区第一的纪录;三是学校的《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实验研究》被市教科所和阳泉市教科规划办立项,确定为市重点教育研究课题。

记者看到,在阳泉市2009年确定的全部科研课题中,该课题被确定为全部课题的第一组第一项。

原林生介绍,学校申报课题,一方面是希望将教师们引入到对课堂教学细节的研究中,促进课改的深化;另一方面,主动将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纳入上级的教育科研管理之中,则是希望争取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主持本项课题的学校副校长史克利和学校教务处主任刘滟都是阳泉十二中的老教师,课改后,他们几乎投入了数倍于前的精力专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全校的教师都开始走上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并开始对此进行研究。

史克利说,通过“学案导学”课题的研究,十二中意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新课程环境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初步构建学案导学下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获取、吸收、存储、提取、评价及创造性使用学习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主体性研究学习活动,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案导学”解放学生学习力
课改在十二中开始后不久,老师们逐渐发现,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单向,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教案封闭,教师自备、自用,没有让学生参与,缺乏开放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地学。

于是,他们开始了由教案变学案、由传授变引导的“学案导学”的尝试和研究。

借鉴外校经验,教师们开始研究如何编制“学案”,如何在“学案”中加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如何在学案中加入有效的落实和反馈等。

史克利介绍,十二中的“学案”,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等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文本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准备后,一方面,十二中开始转变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从编制“学案”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教会学生学,回归到教学的本义,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益的立足点;另一方面,改变教师的备课角度,由备教材、备方法、写教案,转变到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和编写“学案”,着力于学生如何学好;同时,他们也尝试构建更好的课堂授课模式:一靠学生自学,二靠教师引领,三靠达标训练。

最终实现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的目标。

着力于“引导”的学案在阳泉十二中“课变”之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维目标的“动词”解读
学案导学,关键点是编写一份出色的学案。

阳泉十二中学案的最大亮点,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作出了具体的解读。

过去教师们编写教案,强调教学目标时,总是使用“知道”、“了解”、“体会”、“认识”之类的词,宽泛、模糊而没有具体的标准,十二中在进行学案导学的具体操作后,就开始要求教师们摒弃这些宽泛而模糊的词语。

他们将结果性目标分为了知识和技能两大类。

在知识类目标中,分为陈述性水平的“了解”,程序性水平的“理解”和迁移性水平的“应用”。

“了解”包括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他们要求教师的具体描述为“说出”、“背诵”、“辨认”、“复述”等;“理解”,即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别、扩展、收集、整理信息等,他们要求教师的具体描述为“解释”、“阐明”、“比较”、“归纳”、“推断”、“整理”等;“应用”,使用的具体行为动词有“设计”、“撰写”、“检验”、“证明”等。

在技能类目标中,又分为“模仿”、“独立操作”、“拓展迁移”三个学习水平,具体行为动词也分别有“模拟、再现、类推”,“完成、制定、安装、绘制、测量”和“联系、转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三个层面。

他们又具体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性目标分为了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三个学习水平,要求教师在拟定学习目标时分别运用“经历、感受、讨论、交流、合作、分享、体验”,“遵守、拒绝、认同、反对、称赞、关心、支持、尊重、摒弃、克服、拥护”,“形成、具有、热爱、坚持、确立”等动词。

刘滟以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一课为例,作了具体说明。

她说,《相交线》一课,在学生的学习目标上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到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二是“说明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三是“通过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在具体编制学案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们要严格参照这些参考行为动词执行。

尽管开始时有些教师不理解,可是一段时期后,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些动词的意义以及给他们编制学案带来的便利,逐渐乐于使用了。

试水课改近一年的时间,十二中借鉴了很多,实践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同样也经历了改革带来的一些阵痛。

改革,就意味着结构的重新洗牌,概念的重新定义。

十二中人对课堂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期待着他们在这场以“课变”为主题的改革之旅中走得更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