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虽然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但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落,靠母亲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从小就爱学礼节,懂得各种礼仪规矩,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孔子读书很用功,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因为办事认真,孔子早年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官。
中年以后,孔子当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最高时曾做到鲁国执掌刑狱的司寇。
孔子在鲁国做了很多振兴国家的事情,也创办了教育事业。
在他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枛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
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
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后来,孔子看到鲁国国君越来越醉迷于酒色之中,觉得再辅助鲁国已没有多大意义,便决定离开鲁国。
他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现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
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来到卫国,后来又到了宋国、陈国、蔡国、楚国。
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孔子在每个地方都不能长住,经常匆匆奔波于路途之中。
路上还曾受到过几次惊吓。
例如,孔子经过匡时,因为他的容貌与鲁国人阳虎非常相似,匡人曾受过阳虎侵犯,所以匡人见到孔子时,以为阳虎来了,把他围住了好几天。
还有一次,孔子路过陈国和蔡国一带时,楚昭王派人来请他去楚国。
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派兵在半路上把孔子阻拦住。
孔子被围困在那里,弄得连饭都吃不上。
幸而楚昭王派兵来接,才得以脱身。
楚昭王虽然有用孔子的意思,但楚国的贵族们都不赞成。
所以,昭王死了之后,孔子只得又离开楚国。
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