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采集操作规程

血液采集操作规程

血液采集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液采集已不单是全血采集,单采成分血、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治疗性单采等技术都已普遍采用。

采血技术是否熟练直接关系到献直者的保留和血液质量。

娴熟的采血技术使献血者很少有甚至没有疼痛感,容易接受第二次献血;娴熟的采血技术使采集的血液流畅,适合于分离血液成分。

血液采集过程还需特别关注献血者核对、穿刺静脉的选择等环节。

一、献血者核对
为防止采血过程中出现人为或技术性差错,对每一步骤都要有严格的检查核对制度。

1.采血前需核对献血者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体检日期及各项体检合格证(章)等;观察面色是否苍白或进行血比重、血红蛋白的检测;为保证献血者在有效的间隔期内献血,采血前还应该检查献血者肘窝部是否有新穿刺痕迹,有条件的还应该进行献血间隔期的实时查询,合格者方可献血。

2.国外无偿献血前大多仅做血红蛋白测定,身体健康即可献血。

目前在我国多以街头流动采血车和献血屋的形式开展无偿献血,献血的性质和方式也逐渐与国际接轨,采血前需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体重、血压等)及献血前的血液检测(包括血型、血红蛋白等),全
部满足要求后可以献血。

二、静脉穿刺部位准备
为保证采血顺利,血流通畅,首先应慎重选择穿刺的静脉及其部位。

(一)选择穿刺静脉
采血均选择上肢肘窝部静脉,采血者应熟练掌握其解剖特点。

消毒选择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较固定、不易滑动的静脉。

2.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符合上述特点,是经常选用的静脉,头静脉也是肘窝部较大的静脉,但易滑动,在前两支静脉不易触及时选用。

3.献血者较肥胖或静脉处于较深部位时,静脉不显露,这时可用手指触摸其准确位置,或用止血带在肘窝上方5cm 处系紧,使静脉充盈可触及。

(二)穿刺部位的选择及准备
要选择皮肤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瘢痕的区域为穿刺部位。

做好消毒准备,其方法是: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现多采用0.2%的安尔碘进行消毒。

必要时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双臂和手,重点清洗肘窝部位,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拭干,再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

消毒皮肤时要以穿刺点为中心,自内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拭,切忌往返涂拭。

消毒面积不小于6cm
×8cm。

应该指出:这种消毒方法并不能达到完全无菌,只能是达到外科的洁净程度,消毒后应尽可能短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尽快穿刺静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血液免受污染。

个别献血者对碘酒和酒精消毒剂过敏,遇到这种情况时,则应采用其他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采血过程
选择好静脉穿刺部位并做好消毒,即可进行采血,其过程如下:
1.在静脉穿刺部位消毒区上方几厘米处系止血带或用血压计袖带系紧并加压至5.3—8kPa (40—60mmHg),以能阻断静脉回流而不阻断动脉血流为宜,此时表浅静脉充盈,显露清楚。

2.采血者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采血针柄,针头斜面向上或稍侧斜,减少皮肤阻力,针与皮肤呈30º~50º角刺人皮肤。

当针头刺入皮肤后改变角度呈10º左右,沿静脉走行方向平稳刺人静脉,进入静脉后,阻力明显减少时再推lcm 左右,可见血液流出,此时保持针头位置稳定,视血流通畅,即可固定针头位置,用消毒棉球覆盖针眼,并用胶布固定。

3.将血袋摇动后放于采血秤上,嘱献血者做松握拳动作,10~12秒1次。

4.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血流情况,并有规律地摇动血
袋,使血液与保存液充分均匀混合,遇有血流不畅时,应及时处理校正针头位置,以防采血中断。

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则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以及血袋重量是否增加。

5.采集过程中,采血者可将血型标签贴在血袋上。

顺利采血200ml一般在3分钟内完
成,400ml在6分钟内完成。

欧洲委员会《血液成分制备应用和质量保证指南》(第11版)规定,理想的采血时间为10分钟之内完成(以500ml为标准),如果采血时间超过12分钟,将不适宜制备血小板成分。

6.采血达到采集量时,嘱献血者松拳,用止血钳在距针尾部2—3cm处夹住血流导管,松开血压计或止血带,拔出针头,再嘱献血者用三个手指压住棉球约10~15分钟,采血完毕。

7.在血袋与止血钳之间的塑料导管上用热合机封为几段,然后在靠近止血钳的封口处剪断,几段小导管内的血液留作复检血型及临床配血用。

8.采集后的血液应立即放入冷藏箱或已预冷的贮血箱中进行降温、冷藏。

9.注意事项
(1) 采血时应精神集中,按操作规程进行。

(2) 遇有穿刺不顺利或血流不畅时,不可惊慌,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必要时请其他医护人员协助。

若进行第二次穿刺,需更换一套采血器材。

(3) 因献血者个体差异,止血带的压力要求有所不同,压力不足时则穿刺静脉充盈不佳,压力过高则可使深部静脉回流受阻。

(4) 穿刺针头的深浅位置要适宜,应使针头斜面全部处于静脉内。

若穿刺浅,针头斜面部分未入静脉,则血液漏出血管造成血肿,若穿刺过深可能穿透静脉。

(5) 采血过程中,应仔细观察献血者有无异常情况发生,如精神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采血,对献血者进行及时护理。

(6) 血液采集量的计算,我国规定每次献血量200~400ml,使用塑料血袋采血难以用容积计算,故采用称重法计算采血量。

全血比重按1.050计算,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血液采集量。

采血量(ml)=[采血后血袋重量(g)-采血前血袋重量(g)]/1.050
(7) 采血时所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敷料,使用后应投入到医疗废弃物的专用桶内,最后统一消毒处理。

四、单采血液成分
随着输血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血液的采集已不限于只采集全血,已能采集多种细胞成分和血浆。

1968年血细胞分离机诞生,经过多年的应用和改进,现已有了多种机型。

这些分离机有电脑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
需要选用程序,可以单采血液的某一种成分及所需数量。

由此采血技术本身也演变成为制备血液中某种成分的技术。

如单采血小板术就是制备浓缩血小板,单采血浆术就是制备新鲜液体血浆。

现在的采血技术不仅用于采集健康人的血液及其成分供临床输用,而且还可治疗某些疾病,也就是将血液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去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称之为治疗性单采术。

无论单采的是哪一种成分,也无论使用的是哪一种机型,采血人员都要严格按相应的操作说明书执行。

一般的采集程序是:
1.开启血细胞分离机并进行初始化。

2.静脉穿刺前按照血细胞分离机操作说明,选择拟单采的血液成分的采集程序并设定相应的参数。

同时为了预防献血者发生枸橼酸盐中毒反应,采血前可选择补充钙剂。

3.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持续观察机器的工作状态、抗凝剂的滴速,并对献血者进行监护。

同时还应做好采集过程的各项关键指标的记录,包括采集时间、品种、体外循环的血量、抗凝剂的使用量、交换溶液的量、血液成分的质量以及献血者的状态等。

4.如果单采程序采集的是血小板时,则按照不同的血细胞分离机的要求使血小板充分解聚并混匀,在22℃±2℃的环境下振荡保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