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这个游戏为大家所熟悉。
玩的时候爸爸可轻轻摆动胳膊,助宝宝一臂之力,而且荡得更富刺激性。
滑滑梯为了让老游戏玩出新花样,可让爸爸一侧的身体和椅子作“梯子”,让孩子爬上“滑梯”,爸爸的胳膊就当一回扶栏吧。
开飞机嘴里来点开飞机的声音,可增加游戏的有趣气氛。
若想增加点刺激,爸爸可上下伸缩双臂双腿,让飞机作上下颠簸状,孩子也许会兴奋得尖声大叫。
得儿得儿,马儿跑这个游戏颇能发挥爸爸的想象力:抖的幅度小,是马儿小跑,颠的幅度大,是马儿猛跑;还可以来个左奔右跑,让你的宝宝乐得直叫。
滚皮球孩子双手抱住双腿,卷曲起身体,爸爸用手拨弄孩子的身体,左转右翻,还可360度打转转。
燕子飞飞这个游戏对宝宝可能有点难度,他得绷紧全身,让双腿平伸,免得双脚碰地弄痛。
这上下展飞的动作,对爸爸也是一种锻炼,可舒展全身,活动腰部。
小脚踩大脚上面六个游戏都够刺激的,现在该让孩子玩一个文静的了,静静心,然后,爸爸就可趁机抱起你的宝宝,各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教孩子认识奇妙的身体孩子正一点点长大,他们便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会产生许多有关身体内部活动的疑问。
如果只是抽象地用语言或者借助图片给孩子讲解,孩子们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因为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
以下为您介绍几个相关的小实验,您可以在家选用一些日用品,和您的孩子一起动手做一做,或许可以帮助你解答孩子提出的疑问,同时也能增进您和孩子间的那份默契。
永不休息的心脏和孩子一起摸着胸口,在一定的时间内数心跳的次数并且记录下来,然后和孩子一起比赛爬楼梯,再记录此时心跳的次数,和前次记录作一比较,得出的结果是:心跳会随运动的激烈程度而加快。
取一只气球注满掺水的红墨水,比作是充满血液的心脏。
气球接口处用一脉管连接,比作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脉管另一端用橡皮筋扎紧。
然后让孩子松开橡皮筋,气球中的红墨水便会流出,让孩子知道心脏通过血管向身体各处输送血液。
在操作过程中您可以问问孩子:心脏里的血会流光吗?心脏不停地跳动累不累?什么时候休息?并向孩子介绍血液在身体里从心脏流出,又回到心脏的原理。
心脏是一直在跳动的,是永不休息的。
胃的工作取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放入若干饼干、碎面包块等,然后倒入饮料,将袋口用橡皮筋扎紧,比作是装满食物的胃。
让孩子用双手揉捏挤压塑料袋,并观察袋中食物的变化,从而让孩子了解胃的功能。
您还可以和孩子讨论:胃中的食物太多好不好?太少好不好?帮助孩子理解人需要正常适量地进食。
肠的吸收取一可乐塑料空瓶,从瓶盖的下端起至瓶底剪去一块,变成船状比作是肠的一段。
在瓶的内壁垫上几层纸巾,然后让孩子将前一实验中塑料袋内的食物存放在瓶中。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原来液体的食物变干了,水分被周围纸巾吸收了。
同时可以问孩子:如果一连几天不大便会怎样?让孩子了解肠有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与水分的功能,如果几天不大便,大便会变得又干又硬,影响健康。
舌的味觉区准备一些糖水、盐水、醋、辣酱、中药(苦味),让孩子自己在纸上画舌头形状(可画得大些)。
然后分别把各种味道的调料,一一涂抹在舌尖、前两侧、后两侧、舌根处。
让孩子自己逐一尝试,也可以对着镜子涂抹。
特别的“照相机”准备一面小镜子和一架照相机。
先让孩子照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眼睛,问问孩子:眼睛里面和外面有什么?然后对照着照相机,让孩子了解眼睛的功能:眼睛里的眼珠就好比是照相机的镜头,可以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东西。
眼睛外面的眼睑(眼皮)就好比是照相机的镜头盖,以保护眼珠,不让灰尘进入眼睛,还能让眼睛休息。
还可与孩子讨论:如果眼睛看不见会怎样?可以用布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体验眼睛看不见所带来的不便。
气味箱准备几个杯子,在每个杯子内倒入不同的常用调味品如:酱油、麻油、料酒、醋、花生酱等。
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逐一闻闻杯中放的是什么。
其实,有关认识人体器官的小实验还有许多,以上选取的几个小实验,在实验材料的收集和操作上都便于在家中进行,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游戏哦!父母在亲子游戏中的6个误区错误1:急吼吼地干涉宝贝对宝贝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
因此,宝贝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困惑,尤其当宝贝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宝贝,有的父母却觉得宝贝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宝贝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宝贝产生不好的影响。
宝贝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
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宝贝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宝贝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纠正法:与宝贝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宝贝游戏的积极性。
错误2:以父母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游戏是宝贝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宝贝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
父母不要人为地限制宝贝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宝贝“学”到“知识”而强迫宝贝玩不喜欢的游戏。
纠正法:让宝贝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
当宝贝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宝贝加以引导。
错误3:违背宝贝的年龄特征开展游戏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
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这是1岁左右宝贝乐此不疲的游戏。
但如果与2~3岁的宝贝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这么大的宝贝可能对玩具更感兴趣。
纠正法: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有助于发展宝贝的智力和想像力。
错误4: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让宝贝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宝贝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纠正法:玩具玩完了就让宝贝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
错误5:总是剥夺宝贝独自游戏的权利宝贝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即便几个月的宝贝,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纠正法: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宝贝独立游戏。
当宝贝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宝贝。
错误6:在宝贝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游戏是宝贝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
当宝贝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
这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贝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纠正法:为宝贝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游戏。
当宝贝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宝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只有当宝贝确实不能解决时再给予一些帮助。
语言智能小游戏让宝宝聆听奇妙的声音目的:熟悉各种声音、练习清晰的发音。
环境与材料室内外较为安静的环境均可,如大床、地毯、草地、草场等。
宝宝依偎在爸妈怀里。
准备闹钟、电话或其他具有模拟性的发声玩具。
步骤1.爸妈运用闹钟、电话或其他玩具等,制造或模仿各种物体的发声,或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请宝宝猜猜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发出的什么声音(模仿)。
2.爸妈说出某一事物,请宝宝模仿发声。
如爸妈说,“小汽车,***;大卡车,***”,“小蜜蜂,真辛劳,飞到东来飞到西,*********”。
鼓励宝宝将声音补充完整,如“嘀嘀嘀,咔咔咔,嗡嗡嗡”。
游戏1.在游戏模仿声音环节同时或之后,爸妈可以与宝宝共同做动作。
如学发出汽车喇叭的声音时,可与宝宝模仿手握方向盘跑动;学发出小花猫的声音时,可与宝宝模仿花猫走路时轻巧的样子。
2.从简单的叠声词如“咔咔” ,向复杂的拟声词如“嘀哒哒,呜——”等过渡,并注意复杂拟声词的音韵特征和节奏感。
3.当宝宝发出某种模拟声音后,可进一步问宝宝:“你在哪里听到的?”如果宝宝能够回答,有条件的话,还可与宝宝一起去该地点“考察”,身临其境,来“验证”或“修改”宝宝的发音。
要点1.注意宝宝的正确发音,如m, z, c, s。
如果宝宝是因为发音器官不成熟而无法准确发音,也不必强求。
2.巧妙选择会发音的物体,对宝宝从未听过的声音做出说明或放到以后的活动中进行;对宝宝明显判断错误的声音,可以进行适当的结合实际来纠正。
发音不存在唯一答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宝宝与小兔做游戏目的让宝宝熟悉一些名词、加深对动词的理解。
环境与材料室内外较为安静的环境均可,如大床、地毯、草地、草场等。
准备宝宝平时经常接触并喜爱的各种毛绒玩具。
步骤1.把各种玩具放在宝宝四周,但应注意放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
2.引导宝宝,发生互动。
如“把小兔带到我这里来好么?”(注:表达同等意思有多种方式)等宝宝拿来,放在爸妈手中,爸妈对宝宝说“谢谢”。
3.继续发出指令:如“带小兔到娃娃家做客好么?”“让小兔去摇篮里睡觉好么?”等。
看宝宝是否能正确理解所说地点的含义,及其动作是否正确。
4.用同样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玩具反复游戏,看宝宝是否熟悉及正确理解不同玩具的名称。
游戏游戏熟练之后,所选的物体可以增多,如添加日常真实物品,以扩展宝宝的名词感知;指令可以多样化,如“给小兔穿衣服”,“喂小兔吃饭”等,帮助宝宝提高理解能力。
要点1.应当选择宝宝经常接触到且熟悉的玩具,并能理解玩具名称的指代,但不强求宝宝在没有爸妈帮助的情况下说出玩具的名称。
2.游戏开始时,不要选择数量过多的玩具,1~2个即可。
宝宝熟练后,可考虑适当增加玩具的数量和种类,以帮助宝宝提高理解力。
3.游戏时最主要的是宝宝的兴趣及耐心。
如果宝宝表现出不愿意继续或厌烦的情绪,爸妈不应强迫;在宝宝玩得十分投入而不愿意停止时,爸妈也不要随意中止,可采取其他的方式自然退出。
动物游戏适合年龄:12-18个月的宝宝游戏作用:不仅可提高宝宝的专注力和视觉追视能力,而且能加强其情境理解力,促进粗动作的发展,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步骤:1、妈妈和宝宝先坐在地上,然后妈妈对宝宝说:“我们一起来学小狗走路,好不好?”接着,妈妈四肢着地爬行,学小狗走路的样子,并引导宝宝模仿这个动作。
2、妈妈给宝宝示范小狗的叫声,让宝宝模仿。
3、然后,妈妈和宝宝一起学小狗的动作从房间的一边爬到另一边,比赛看谁爬的快。
TIPS:1、由坐姿转换成四肢着地的爬行的姿势,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粗动作发展练习。
如果他无法顺利完成这些动作,妈妈可以协助宝宝完成,并给予适时的鼓励。
2、假装动物游戏,通过模仿动物动作、声音的形式,不仅让宝宝的身体运动智能得到提升,还能对提升宝宝对事物本身的认知。
建议爸爸妈妈重复教宝宝不同动物的动作和叫声,比如小青蛙(模仿蛙跳的动作)、小鸟(模仿鸟飞的动作)、小鱼(模仿鱼游动的动作)等,让宝宝加深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一般是从6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即认知对象的外貌、名称、特性、类别、其他属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因此,你可以通过视觉(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听觉(听声音)、触觉(摸)、嗅觉(闻)、味觉(尝)来引导宝宝全面认识该事物,帮助他认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