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 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教师要以人格 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 新生代学习发展的基础。 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 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和对话,逐渐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 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 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学校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需要真正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 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在思想观念、价 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 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认为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与方法对增强体质有作用的仅为15.03%,认为作用
不大的高达76.5%,还有8.4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
近半数的学生(42.82%)不能将小学到大学体 育课所学知识用于健身,过半数的学生(50.82%) 能用一点,能用于健身的只有十五分之(6.83%)!
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和快乐体育的试验
问
题
1979:多数年龄组多数指标(含身高)不如日本同年龄组。
1985: 形态与机能增长速度较快但平均值低于日本,体形继续
向细长型(豆芽型)发展,体重不足问题更为突出,身体素质指 标增长不明显,某些指标(耐力、柔韧性)甚至有所下降。
1990年:形态与大部分运动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但心肺功能与 耐力下降。 1995年: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 明显提高,速度、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 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起一降再降)……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
了《标准》修订的送审稿。之后,又反反复复修订了数次。
■ 2009年12月底,《标准》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2008年修订稿再次进
行了文字上的润色和一些内容的修改。2010年8月底,《标准》组全体
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认真修改,又一次对《标准》进行了修订。
■ 2011年1月,教育部对广东、宁夏、陕西等26个省、市、自 治区的部分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广泛征询意见,《标准》修订 组成员认真阅读和分析了所有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通过电 子邮件的方式分别对修订稿进行了再一次的审读与修改。 ■ 2011年2月,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国家级课程专家们对所有 学科《标准》的统一范式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召集各学科 《标准》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再一次开会。在这一次会议中, 领导和专家们给予体育学科的《标准》以很高的评价,并作 为范本供各个学科作为参考。 ■ 2011年3月27-4月2日和6月上旬,教育部基础司邀请审议组 专家两次对《标准》进行了审议,并与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主诉主观原因 第一,缺乏兴趣,占30.2% 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 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 %; 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 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 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 主诉客观原因 第一,缺少时间,占53.8%; 第二,缺少场地设施,占34.9%; 第三,精力不足,占29.8%; 第四,缺乏经费,占16.8%; 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 12.9%。 与1996年相比,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 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 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 生活的完整性。 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国家新课程标准把“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用一种整体主义 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 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 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 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 养人格统整的人。
重指数与1985年比较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率有
所增加。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改善,贫血、龋齿减少 体能 (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 素质全 面下降。
13~18岁的中学生(2000 : 1995)
柔韧 耐力(男l000米女800米)
-18厘米
义务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实施纲要》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贯穿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 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 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加快我 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 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 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 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 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 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 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 的源头。 课程综合化: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 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
在我国,学生在课余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教
师指导下的课余训练或课外体育活动。
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
形式则主要是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体育
俱乐部。
三、 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
成
绩
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
完善了课程管理体系
引进了多种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特别是体
陈智寿等,20年学体育改革的回顾
结论:
现行课程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
“手段”成了“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和完成 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
大纲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偏多偏细 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 情意感受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尽合理
三、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
■ 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 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 《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一稿。 ■ 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对《标准 》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 2005年,《标准》组继续利用多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机会,向一线体育教师征询 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广泛收
2001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 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 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18.0%和11.7%。
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 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 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
次呼吁进一步加强全球学校健康运动的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许多国家把加强了包括营养、卫生、远离毒品、安全等内容在 内的教育,并与体育课结合在一起。1990年成立的非赢利性的 美国学生健康组织还发起了“美国学生健康工程”,并设计了 16套不同的课程计划供各校参考选用。
第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训练相结合
第二,体育、健康和卫生教育相结合
缺乏运动而带来的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
教育界的关注。例如,1986年在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
促进大会上通过的《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的推动下,世界卫 生组织开展了“健康学校运动”和“健康城市运动”;1997年
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雅加达健康促进宣言》再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 动或创造的过程(知识建构)。 由于学生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 活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 学生生活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课程内容的 有机构成。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 料。 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 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 式” 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新课程要求“发挥评价的 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 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 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 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
原 因:
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
既有场地不足、时间安排及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 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
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怕 累 54.5 锻炼不足 无喜欢项目 51.3 睡眠不足 无习惯 50.0 精神紧张
对身体不好原因的认识(%) 56.7 50.3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