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的认识与理解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的认识与理解
平行关系
递进关系
五、课程内容变与不变
类别
核心内容保留与继承2017课标的变化变化关键词课程
内容
2011版:
课程内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方面进行阐述
变化一:对于课程内容的界定切入角度发生变化,取消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变更为必修必学内容(体能、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内容(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和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
核心素养
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
体能
健康教育
球类运动
田径类运动
体操类运动
水上或冰雪类运动
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类运动
学习评价建议
学业水平评价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建议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
类别
核心内容的保留与继承
2017版课表的变化
变化关键词
课程
性质
不变:课程概念中主要手段,主要学习内容
2011版:
变化二:新增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变化四:将2011版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整合,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变更为新版课标分目标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课程分目标
变化五:取消20011版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变更为必修必学内容(体能、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内容(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
变化二:更新2011版课程标准4条理念,变更为2017版5条基本理念: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
(2)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3)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4)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5)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变化三: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发生变化
2011版: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2017版: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质
立德树人
学习需求
学习评价体系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
变化关键词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革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评价的内容:
体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健康行为的评价
学习评价的形式: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变化一:选项教学组织建议中增加了年级内与班内选项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阐述
(2)单元教学计划
(3)学时计划
(4)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2017版:
(1)制定学段教学计划
(2)制定模块教学计划
(3)制定课时教学计划
(4)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变化三:制度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内容中的“整体性”的改变
2011版:
体现五个方面具体整体性(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2017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二)必修选学内容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与学习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一:健康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二:教学与评价案例
变化一:新版课程目标发生改变,将2011版课标四个部分细化为六个版块
2017版:
以培养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加高中生身心健康为主要课程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选择性
课程
理念
不变: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2011版:
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2017版: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变化一:补充了课程的根本任务
2017版:
2017版:
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需要上满216课时,修完12个模块,获得12个学分
变化一:
更新了课程结构模块的内容,对设计依据做阐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高中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变化二:
改变课程结构,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都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构架
2017版:
学科素养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学习内容为体能、健康教育、运动技能
变化三:水平划分的方式
2011版:
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并规定了每个水平在不同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具体表现
2017版:
根据不同学业质量表现划分了5级学业质量水平
变化四:更加细化
2003(实验)版:
变化三:
对具体目标(分目标)进行了新的分类2011版:课程总目标可以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描述和体现2017版:分目标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
四、课程结构的变与不变
类别
核心内容的保留与继承
2017版课标的变化
变化关键词
课程
结构
2011版:
2011版:
(1)年级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2)班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3)打破年级界限的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2017版:
(1)年级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2)班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3)年级内与班内选项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
(4)打破年级界限的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变化二:教学计划制定的建议内容的增加与改变
2011版:
(1)水平教学计划
社会适应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教学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附录
一、名词解释
二、附表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必学内容
课程目标体系与内容标准的关系
2011版:
《标准》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七个系列(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一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不变:高中三年修满规定学分
2011版:
高中三年中,学生修满11个必修学分(含田径运动系列必修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必修1学分)即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不变:实质不变
2011版:
各学习领域不同水平学习的具体内容标准
2017版:
各学科素养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2017版学业质量的实质等同于2011版的内容标准
变化一:学业质量属于新增内容
2011版:
没有关于学业质量的描述
2017版: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变化二:描述角度
2011版结合五大学习领域,从不同水平描述具体学习的内容标准(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表现);
2017版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从学习内容(体能、健康教育、运动技能)角度描述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并以不同的具体表现划分了5个表现水平。
2011版:
学习领域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11)处理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活动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选项教学
组织
课堂教学
建议
学习评价
的建议
不变一:学习评价目的
2011版:
反馈、激励、引导、诊断
2017版:
观察、反馈、激励、引导、诊断
不变二:学习评价的方式
2011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冷宗昱
一、内容结构变化:
类别
2011版课标的内容结构
2017版课标的内容结构
2017版课标总体变化
变化关键词
目
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变化六:新增学业质量模块的内容,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
变化七:更新实施建议部分的内容,新增学习评价建议内容,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
变化八:变更教材编写部分的具体内容,新增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建议。删除2011版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