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
哲社思政 201011022953 黄慧
【内容摘要】佛是思想的觉悟,就是智慧。

人们可以以实践四谛的过程,体悟人生的大智大慧。

智慧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爱心。

我认为智慧是人们
的思想,内部的精神世界,智慧的外化体现就是爱心。

慈悲心,是
一种惠及世界万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对于生命的不忍之心和对于
存在的敬畏之念,一种关于此岸今生而非彼岸来世的、自然的、成
熟的、健康的身心状态,一种自己努力活得好也希望别人活得还好
的处世态度,一种对于自己也对于别人的善意、理解、责任及温和
的宽容精神。

【关键词】智慧四谛人生爱心慈悲心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

从印度而来,千百年流行于中国人间的佛法,融贯精深。

什么是佛,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从它本意来讲是智慧,从它的作用来讲是觉悟。

他绝不是庙宇里的泥塑金身,绝不可能点几柱香,叩几个头或是念几声就有求必应,随心所欲的。

佛是具有圆满觉悟与大慈悲、大智慧、大能力,让众生不再受轮回之苦,能引导众生出离轮回的圣人。

也就是说,
佛的主要学说可归结为四谛说。

“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的道理。

首先,苦谛是指人生充满种种痛苦。

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盛阴苦。

人无时不刻都在各种苦难中。

我们平时的生活里都真实存在,被苦恼,被牵绊。

我为家里亲人的生病而痛苦,离家远行,朋友离别等等。

集谛揭示了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

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者“爱”是带来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

贪、瞋、痴是万恶之源。

对于现代人来讲,完全是现代人盲目依赖物质手段和无节制追求物欲的结果。

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瞋、痴三毒心。

贪,为人的贪欲心,当官的贪钱,才会使社会不平衡,穷苦的人民得不到帮助;瞋,为人的瞋怒心,世界的恐怖分子不能理性的对待事情,才会造成许多袭击和爆炸;痴,为人的愚痴心,人类为了自己私利,才会盲目破坏环境,竭取资源,慢性自杀性的愚昧做法。

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的无限制追求;瞋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众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则是对事理的颠倒执着。

三毒心的不断扩张,使现代人在不断扩张的物欲追求中,身为物欲之奴隶而尚不自觉;在日益发展的高科技面前,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科技环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异化”。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主动和自由,越来越找不到人生真实价值之所在。

灭谛指的是灭除贪爱欲望,断除产生痛苦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

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瞋、痴三毒,教导人们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心去转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转化愚痴心。

大乘佛教以本来清净为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

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物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
净本性之迷失。

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试问,世上有那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大乘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是极其深刻的。

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着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

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价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盲然的人生。

道谛指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此即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对四谛之理的正确地意念)、正定(正确地进行禅定)。

从四谛中,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各种事情缘由,我们的苦恼、喜怒、哀乐。

我们现在的让人思想都太不单纯,想法很复杂,欲望太多,总是对很多事不满足。

我们想要富裕的生活,美满的家庭,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位。

在中国的现在太缺乏信仰,大家都变得太实际,太物质。

而缺少了像我们祖先那样的超脱和智慧。

佛教的第四谛是佛教中大智慧这的具体表现。

真正的佛,真正的智慧,我认为就是领悟和实践这四谛的过程和结果。

智慧就是一种觉悟,悟。

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会有大师的闭关修行。

心平静了,无欲了,人才能进行思想的飞跃,悟出人生的大智大慧。

这里的慧不是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知识多是大智,悟得生命生活的意义才是大慧。

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智慧呢?听了一个学期的课也没能学会,只是现在觉得我该做的事就是认真的学习,尽量的节俭,减少自己的欲望,衣服够穿就好,烟酒这些会使人堕落的事物是绝对不能碰的。

我们可以根据四谛来践行智慧的漫悟,体会人生的哲理。

然而,智慧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爱心。

我认为智慧是人们的思想,内部的精神世界,智慧的外化体现就是爱心。

我们在这不区分爱心和慈悲心,只是简单的将他们是为一种。

慈悲心,是一种惠及世界万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对于生命的不忍之心和对于存在的敬畏之念,一种关于此岸今生而非彼岸来世的、自然的、成熟的、健康的身心状态,一种自己努力活得好也希望别人活得还好的处世态度,一种对于自己也对于别人的善意、理解、责任及温和的宽容精神。

佛教的胸怀最为宽广。

纵观世界各个正信的宗教,都有与人为善、仁慈宽大的胸怀,而佛教的胸怀最为宽广,它的慈爱无边无际,它不仅要求爱仇人,而且要爱异教徒,更要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所以佛教在历史上从未发动过以消灭异教徒为宗旨的宗教战争。

相形之下,有些宗教只是爱仇人,但绝不爱异教徒。

慈悲心是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爱,是博爱、兼爱。

有种说法是:慈悲心=慈心+悲心;慈心=爱心-贪心+奉献心;悲心=同情心-贪心+救济心;大慈心=慈心+般若;大悲心=悲心+般若。

所以慈悲心应是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有同情心的博爱情怀。

爱心人人皆有,慈悲人人皆有,即使我们是凡夫的小慈小悲,甚至只是弹指间的慈悲心念,亦与大慈大悲相贯通,非异体,亦不可小觑。

我们永远不可以对他人的一丝一毫的爱心、善念无动于衷!亦不可以对自心所起的一丝一毫的慈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倾听自己的心声,特别是慈悲的心声,随顺而行,勿违良心!
温总理来参加我们学校师范生毕业生典礼时说到,作为我们这些要当老师
的人来说,爱心是尤为重要的。

我们要把这份对工作的热情,对孩子的爱心坚持到底。

全心的投身教育,关爱孩子,奉献青春和知识,同情可怜的孩子,给他们送去心灵的温暖和助他们成长的知识的羽翼。

以点滴的积累汇集成世间的大爱。

智慧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爱心。

我认为智慧是人们的思想,内部的精神世界,智慧的外化体现就是爱心。

人们脑子里想的,体会到的,悟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那些提高升华后的思想,就是人的智慧。

哲学里的话来说,物质世界决定人的思想,但人的意识有其独立性,可以能动把握深刻的规律,指导人的实践。

智慧的外化就体现在爱心、慈悲心。

它们都关心整个社会,每个生命,希望所有的一切度可以活得好。

一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