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

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1)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1)。

第三、就是马克思主义根置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1)。

2、简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2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1)、武装斗争(1分)、党的建设(1分)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武器。

(1分)4、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的社会。

5、简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

三个代表的科学涵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对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的阐明(2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期阶段。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是对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阐明(2分)。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简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9、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分)、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分)、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1分)、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1分)、第五、建设生态文明(1分)。

10、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分)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1.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3.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9.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1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1.“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2.“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3.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重大意义?(13分)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2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1分),中国革命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1分);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1分);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1分)。

意义:中国近代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是指导革命的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分);他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2分);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3分)。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3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4分)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4分)③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3分)(4)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新形势,以更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拓宽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分)。

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1分)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13分)科学内涵(6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理论意义(3分):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4分)第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4分)(1)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是什么?(8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8分):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1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2分)、经济效益好(1分)、资源消耗低(1分)、环境污染少(2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分)。

(2)在提高效率、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谈谈你的观点。

(6分)转变发展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6分):第一要义是发展(2分),核心是以人为本(1分),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2分),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分)。

6、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3分)(注意:本题只是个人总结的答案仅供参考)(改革是动力,发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7、如何理解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3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13分):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由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2分)。

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