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名词解释(整理)

法制史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西周1.周公制礼:周初,在周公主持下,将以往的传统习惯进行整理,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礼: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

n礼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宗教、思想、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2.吕侯制刑:●西周中期,穆王为弥补财政开支,命司寇吕侯“训夏赎刑”,制定《吕刑》。

它规定了赎刑原则以及其他的刑事政策。

●《尚书·吕刑》是对西周中期的刑法改革的记录,分三章:1、叙述制定《吕刑》的起因及经过追述刑罚制度的形成历史。

2、规定以五刑与赎刑制度为基础的刑罚体系及刑罚适用原则,提出司法诉讼程序及审判原则。

3、强调德刑关系及对司法官员的办案要求.《吕刑》是一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性质的法律文献,反映了当时的立法、司法思想、法学理论方面的较高成就。

3.圜土之制:用于关押未决犯和执行徒刑的监狱,西周时一般继续称为“圜土”。

“以圜土聚教罢民。

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

任之以事而收教之。

弗使冠饰,以明刑耻之”。

适用对象:违反法律或有罪过、尚不致适用五刑的轻微犯罪。

其类似徒刑,是有期徒刑的开端.4.嘉石之制: 西周时期把有过错但情节轻微(轻于圜土)的人犯束缚其手足,坐于朝门左之嘉石,令其思过、悔改,然后送到司空那里作一段时期的劳役,期满后释放。

它类似后世之拘役,称为“嘉石之制”。

(处罚办法:《周礼·秋官》记载:“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

其时间,依情节轻重而不同,分13、9、7、5、3日五等。

)5.质剂:是专门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文书形式,生产资料买卖用长券,叫做“质”;其他财物买卖用短券,叫做“剂”。

周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之记载,“质”适用于牛马、奴隶等大型交易;“剂”适用于珍珠等小型交易。

6.傅别:是一种专门用于借贷关系的契约文书形式,借贷关系形成后,将竹制的契券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以为诉讼凭证。

诉讼审判制度:起诉;轻微案件,口头起诉;重大案件需交文字书状。

刑案为“质剂”,民案为“傅别”。

7.五听: 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

n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

n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

n耳听:观其扣聆,不直则惑。

n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

8.五过之疵:n1、惟官:依仗官势,枉法断案。

n2、惟反:敲诈囚犯,令其翻供。

n3、惟内:听任亲属,干预司法。

n4、惟货:索贿受贿,贪赃枉法。

n5、惟来:勾结案犯,互相往来。

n《吕刑》规定:典狱官有一于此者,“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9.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辟10.六礼: 纳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n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由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卜于宗庙定吉凶。

n纳吉: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n纳徵:男方派人送聘礼(玄纁、束帛、儷皮)至女家,故又称“纳币”。

n请期: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n亲迎:婚期之日男方奉父命迎取女子至家。

战国11.《法经》:是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成文法典。

从其篇目结构上来看,共有六篇。

法经以刑为主,贯彻了法家“轻罪重罚”的理论主要内容n①一至四篇为“正律”,主要是惩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盗、贼两篇放在篇首。

(“窃货为盗”、“害良为贼”)。

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n②盗、贼须劾捕,故有网、捕二篇,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n③第五篇“杂法”,主要是惩办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

n④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即判刑原则,相当于后世的律典的《名例律》,近代的刑法总则。

评价n①《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粗具规模的封建成文法典,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n②《法经》的出现便于准确适用法律和定罪量刑。

n③首创“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精神,把盗窃罪作为重罪予以打击。

n④对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2.六禁:n①淫禁: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n②狡禁:有关盗窃符玺及议论国家法令的规定。

n③城禁:禁止人民越城的规定。

n④嬉禁:关于赌博的禁令。

n⑤徒禁:禁止人民群聚的禁令。

n⑥金禁:有关官吏贪污受贿的禁令。

秦朝13.法律答问:n是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作的权威性解释,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汉14.春秋决狱: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等人提倡的一种断狱方式,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直接引用儒家的经典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事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重要依据,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

始于西汉中期,沿用于魏晋南北朝,止于唐朝,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过渡形式。

n春秋决狱之评价--经义决狱影响长达二千年,且能处理一般不能断决的疑案,也比较平允,又反对连坐族诛,其意义、作用和影响,毋庸置疑。

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积极性:n引经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实现其公平正义之社会理想的一个途径。

n引经决狱弥补了制定法的不足。

n引经决狱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刑峻法的局面,启动法制文明的进程。

n引经决狱推动了律学的发展,使大批儒者进入司法机关,促进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进程15.七去、三不去:七去,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16.律令科比:n律: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如《九章律》。

n令:皇帝的命令,是根据需要随时颁布的灵活的法规。

效力高于律,可替代律的有关规定。

n科:是律以外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单行法规。

也称“事条”“科条”。

n比:“决事比”,是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

凡“律无条,取比类以决之”。

17.秋冬行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外,死刑的处决须在秋冬之际进行,以顺应天时魏晋南北朝18.魏律:魏明帝太和三年令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劭等人制成《新律》十八篇。

曹魏《新律》是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上增删而成的,“凡所定增十三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

作为曹魏政权的基本律典,《新律》是在秦汉律由简到繁以后,中国封建法律由繁到简的又一个转折点,取得了较大的立法成就。

变化有:n①增加篇条,由9篇增加到18篇,克服了“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的缺陷。

n②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

n③吸收律外的傍章科令,将各篇内容加以调整、归纳。

n④八议”首次入律,影响深远;n⑤改革刑罚制度,包括七种刑名37等,即死刑三等、髡刑四等、完刑与作刑各三等、赎刑十一等、罚金六等、杂抵罪七等(髡、完作为徒刑)。

n⑥缩小连坐范围,凡“大逆不道”罪,本人腰斩,“家属从坐”,但不株及隔代之辈。

19.《泰始律》:n晋武帝泰始3年完成,共20篇,次年颁行天下,史称《泰史律》或《晋律》。

《泰史律》吸收了《法经》以来的立法经验,无论在篇章结构体例还是具体内容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其特点:●体例更加合理,将《刑名》分为《刑名》与《法例》,置于律典之首。

●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首次区分律与令,对不敬、不道、恶逆、谋、群、故意、过失、造意作了界定。

●再改刑制,五刑制度名副其实。

将魏律七种刑名37等简为五种二十余等,即死刑三等,髡刑四等、赎刑与罚金各五等、另加杂抵罪若干等,●再次缩小连坐范围。

●增加律疏注释——《张杜律》《泰始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程度较深的法典。

它吸取了此前各代的立法经验,推进了立法和法律解释技术的进步,取得了较高的立法成就。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部曾通行于全国的成文法典,而且被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长期沿用了一百七十年之久,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北魏律》n北魏孝文帝太和10年完成,共20篇。

其变化有:●刑罚原则:八议、官当、老小废疾减刑免罪等;●罪名:大不敬、不道、杀人等;●刑名:死刑、流刑、宫刑等。

特点:“纳礼入律”。

21.《北齐律》●武成帝河清3年完成,计12篇。

其变化有:●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律》,冠于律首,在刑律中起着定罪制的统摄作用。

●将篇目定为十二篇。

●确立“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确立死、流、徒、鞭、杖五刑。

●影响: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开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之蓝本。

(立法成就n法律形式趋于完备,律令之外,有科、比、格、式,互为补充。

n法典体例更加科学。

改具律为名例律,置于篇首,确定12篇的体例。

n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n改革刑罚制度,基本确立封建五刑。

n丰富封建法典的内容。

)22.封建五刑:《开皇律》确立封建制五刑。

死刑:绞、斩二等。

流刑: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分别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徒刑: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杖刑:杖六十至杖一百五等。

笞刑:笞十至笞五十五等。

23.八议:就是对八种特殊人物犯罪的上奏请议制度。

此八种人即亲(皇亲国戚)、故(皇帝故居)、贤(有大德行者)、能(才能卓越者)、功(功勋卓著者)、贵(高官和贵族)、勤(勤于国事者)、宾(前两朝皇族后裔者)等。

所谓“议”,就是这八种特殊身份的人违法犯罪时,不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一般司法官员也无法直接审理,必须将其所犯罪行及应适用法条上奏皇帝,由皇帝圣裁或令朝臣集议处理方案,其结果一般是减轻或免除处罚,从而减罪或免罪。

官当:所谓“官当”,是指贵族官僚犯罪后,允许其以爵位或官职抵罪的一种制度。

这是继“八议”之后对贵族官僚犯罪的又一法定优待。

隋唐24.开皇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命大臣高炯、郑译、杨素等七人制定新律。

排成奏上,诏颁天下,是为开皇律。

(具体见简答)25.贞观律:贞观元年,太宗即位初即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删修律令。

大约前后耗时11年,对《武德律》进行了较大修订,成《贞观律》。

至贞观十一年颁布天下,“凡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

n其变化有:¡废斩趾刑,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缩小缘坐的范围,区分“兴师动众”和“恶言犯法”两类反逆罪,“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

¡减少了重刑数量。

¡确立五刑、十恶、八议、请、减、当、赎、免以及化外人有犯、类推、断罪失出入、死刑三复奏、五复奏等原则。

26.永徽律与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二年命长孙无忌等修订,12篇500或502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