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

财政学

名词解释1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2生产效率: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使产出最大的不同资源组合。

3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产品组合。

4交换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被最合理地为各个人所利用。

5公共选择:6投票悖论:在这一情形中,没有一种提案能赢得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7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其效用总会下降,则称其具有单峰偏好。

8公共产品:指的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9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10公共地的悲剧:指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简答题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出现失灵的原因有哪些?P51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原因:①市场势力:主要指垄断、自然垄断等②市场残缺:主要是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③市场功能不足:主要包括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结合模型分析垄断产生的效益损失。

(自己结合图形分析)P41 2.3.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财政决策机制呈现出什么特点?P56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①偏好显示问题:集体成员对公共产品有何评价?②偏好加总问题:不同的观点如何权衡,形成最后的决定?偏好显示问题:经济市场的私人偏好由私人愿意购买的产品价格来表示。

公共决策只能用投票方式表达公共偏好偏好加总问题:加总方法:①习俗②独裁③投票:4.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有哪些?特别掌握偶然事件论?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①政府活动扩张论②偶然事件论③非均衡增长论④经济发展阶段论⑤公共选择增长论偶然事件论也称时间型态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阶梯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维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 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MPC=MSC 无谓损失D=AR=MSB MR Q*Q m O P m =MSBP*MSC 产量价格E B A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也会与GDP 上生成线性关系。

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

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即税收容忍独提高了;同时,此时产生了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

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上升之前的水平。

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5.比较分析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

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以短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

现收现付制的特点:缴费率的调整是依据保险支出的规模而确定。

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易于管理,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的比例容易测算,不必统筹大量基金,且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不存在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

现收现付制的缺点:一是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必要的储备,时间与空间上的调剂能力较差。

二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由此会加大在职劳动者的负担,产生代际不公平。

三是随着市场竞争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变化加快,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完全积累制(fully funded)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

完全积累制的特点:受益者在享受保险津贴之前就为自己积累基金,可以增强其社会保障意识 。

缴费率不受人口结构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

完全积累制的优点是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蓄功能,由于投保人是为自己未来的受益缴费,使社会保险基金有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

完全积累制的缺点是:一是受益期间享受的津贴标准取决于在职期间的缴费水平,出现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二是大量的基金积累存在受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而贬值的问题,即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1. 假设某企业生产大米需要使用资本K 和劳动力L 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价格每单位PK 元,劳动力价格每单位PL 元,假定生产Q 吨大米所需要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比例关系是Q =KL 。

试问,该企业使用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最佳投入比例是多少?其边际产量之比是多少?K K 2K 22××0/()(),L L L L K L K L K L L K K Q P K P L P L P LP Q Q P L P P L P K Q L Q L L L P dQ d KL dQ d KL MP K MP L dL dL dK dK MP P K MP L P -⨯⨯=+⨯+============根据题意,Q=KL,所以K=Q/L,Q为常数生产成本C=+依题意,生产成本取最小值,有C'=0所以-=,即:因此,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所以2. 假定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52-2P,成本函数为TC=3Q2。

求;(1)若该产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其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和价格又各为多少?(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时损失了多少?解:MPC=6Q=MSC,MSB=26-Q/2市场效率产量:6Q=26-Q/2推出Q*=4对垄断厂商而言,MSB=VR, 所以垄断厂商的总收入TR=VR*Q=26Q-0.5Q2所以垄断厂商的边际私人受益MPB=26-Q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MPB=MPC,即:26-Q=6Q,Q=26/73. 假定一个社会由A、B、C三人组成,三人对某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PA = -0.5Q + 50,PB = -2Q + 200,PC = -10Q + 1000,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为P = 250。

(1)写出该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函数式。

(2)符合帕累托有效配置的公共提供量应为多少?(3)若要使公共提供过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中性的,每个人应缴纳多少单位税额?(4)假定政府实际采取的税收政策使得A承担的单位税额为20,B为70,其余由C承担,与以上计算结果相比,A、B、C三人谁得益?谁受损?分别计算三人的得益或损失。

解:(1)P=PA+PB+PC =-12.5Q+1250(2)P=-12.5Q+1250 P=250 Q0=80(3)PA= -0.5×80+50=10,PB=40,PC=200(4)A损失=20-10=10,B损失=30,C得益=404.假定某种产品处于竞争市场中,该产品的需求曲线为P=-0.4Q +100,边际成本曲线为P=0.6Q,外部边际成本为E=0.5Q,求外部成本所造成的效率损失。

如果政府打算通过向每一单位产品征收一个给定的税额的方式来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这一税额应为多少?解:市场均衡产量由MPC=MPB计算,即-0.4Q+150=0.6Q,Q’=150 边际社会成本MSC=MEC+MPC=0.5Q+0.6Q=1.1Q福利均衡产量由MSC=MSB计算,即1.1Q=-0.4Q+150,Q*=100由于Q*<Q’,所以负外部性产生了供给过剩供给过剩产生的福利损失为:S=0.5×(150×0.5)×(150-100)=1875元即供给过剩产生的福利损失为1875元。

为了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政府的单位税额为t=100×0.5=50元政府的总税额为:T=50×100=5000元5.某商品不征收税收时的需求曲线是Q=500-2P,供给曲线是Q=-150+3P,现假定对每件商品征收30元的固定消费税,试计算:(1)该商品不征税时均衡的市场价格和均衡产销量。

(2)在征税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及实际产销量。

(3)国家从该商品征收的消费税总额及社会福利损失额。

解:(1)由题意得,500-2P-150+30, 可得P=130,Q=500-2P=240(2)Pd=PS+30可得(500-Q)/2=(Q+150)/3+30,可得Q=204,Pd=148(3)税收T=30×Q=30×204=6120 社会福利损失=0.5×30×(240-204)=5406. 某产品的生产处于市场有效领域。

该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P=3Q+20,市场需求曲线P=-2Q+100。

政府对该产品的消费者课征每单位产品10元的从量税。

问题:1、政府的税收总额多少?消费者承担税负与生产者承担税负之比多少?如果从量税是向生产者课征,结果有没有一样?2、假设市场需求曲线变为P=-Q+100,供给曲线不变。

政府依然对消费者征收每单位产品10元的从量税,消费者与生产者承担税负之比多少?解:(1)由题意得,Ps=3Q+20, Pd=-2Q+100, Ps=Pd, 得Q*-16,P*=68对消费者征税时,Pd’=Pd-10=-2Q+90, Ps=Pd’得Q’=14, P’=62政府税收总额T=10×14=140元生产者承担的税负为T生=(68-62)×14=84元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为T消=(62+10-68)×14=56元所以:T消/T生=56/84=2/3对生产者征税时:Ps’==Ps+10=3Q+30, Pd=Ps’,得Q”=14,P”=62由此可知,无论是对消费者征税还是对生产者征税,结果是一样的。

(2)计算和上小题相似,最后得,T消/T生 =1/3课本p200练习题1解:(1)Px=6-Qx/10, Ps=1, 得Q*=50,P*=1Ps’=Ps+2, Px=Ps’得Q*’=30, P’=3此时,税收收入T=30×2=60元, S△=20×2×1/2=20元(2)对物品X:Ps”=Ps+1 ,Px=Ps” , 得Q*”=40, P”=2此时,Tx=40×1=40元,S△x=10×1×1/2=5元对物品Y:Py=3-Qy/20, Py’=1+Py=2, 得Qy’=20, Py’=2此时,Ty=20×1=20元 S△y=20×1×1/2=10元那么,T=40+20=60元,S△=5+10=15元由计算可知,对物品X和Y都征税所产生的收入和仅对X征税所产生的收入是一样的,但是它却降低了超额负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