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明代靖江王府的兴衰
桂林明代靖江王府的兴衰*
广西桂林,历史上被称为“西南会府”。
宋高宗赵构、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在继位前都曾寓居于此,元顺帝继位后还在独秀峰下修了一座潜邸,名“万寿殿”。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列土封王”,把桂林作为首选的十个藩封重镇之一,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将长兄南昌王朱兴隆之孙、侄子大都督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分封于此,称“靖江王”,并在洪武五年将万寿殿改建为靖江王府。
从洪武十年朱守谦就国,至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军陷桂,相继有14位靖江王在府中居住。
据史料记载,靖江王府在洪武五年破土动工,至洪武九年竣工,是最早建成的明朝王府。
之所以最早建成,部分原因是靖江王府的规模小于其他正支亲王府,少了承运殿后面的圆殿和存心殿及其附属建筑,城垣也相对矮小一些,但是其余的宫殿建筑和宗庙、社稷与正支亲王府是一样的,这正体现了靖江王的旁支亲王地位。
洪武二十六年时,明太祖又命重修靖江王府,重修的原因并不是宫殿破旧了,而是要改变其规格。
这次重修,除城垣、四门城楼和宗庙社稷未改建外,其余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
从宣德本《桂林郡志》所绘的王府图来看,重修后的靖江王府宫殿建筑均为单檐,而未重修的四门城楼均为重檐。
显而易见重修的靖江王府的规格比初建的有所降低。
永乐时靖江王享受“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的待遇,但册、印均“制如郡王”。
明太祖虽然降低了靖江王府的规格,但却又特许其小院宫室任从起盖,不算犯分,而这种特许其他王府是没有的。
经过建文、永乐二朝的沉沦,到宣德时靖江王的境遇有所好转,到正统时基本上恢复了旁支亲王的名分,朝廷按亲王府例为靖江王设置官属、护卫,按亲王礼仪册封袭爵者,在例行赏赐亲王时也算上了靖江王。
于是靖江王开始援用明太祖的特许在府中兴建小院宫室。
天启、崇祯年间靖江王府逐步呈现衰败之象,南明时期又遭到几次洗劫,最后在清顺治九年被雀巢鸠占的明朝叛将、清定南王孔有德一把火烧成灰烬。
顺治十四年在废墟上修建贡院,但在1944年又被日本飞机炸毁。
1947年在废墟上再兴土木,作为广西省政府驻地。
解放后改为广西师范学院校园。
所幸的是,虽然屡遭劫难,原王府的主要象征王城和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的台基却奇迹般地完整保存着,成为靖江王荣辱兴衰的见证。
王城在始建时就已建成,至今已有620多年历史。
过去有人认为王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重修时才修筑,那是对史书文字错误断句所致,应予纠正。
王城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独秀峰位于成内北部,峰南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遗址。
王城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周长1783米,通高约6米,墙底厚6米、顶厚5.5米,均未达到洪武四年议定的亲王府规制,但四城门的墙体比其余城墙高出约1.9米、向内凸出约16米,则基本符合亲王规制。
其中南城门为正门,原名端礼门,后称正阳门,墙高7.9米、底厚22.4米,开有三个券门,中间券门顶高5米、下宽5.4米,左、右券门略矮窄些(清代时封堵)。
东城门原名体仁门,后称东华门,西城门原名遵义门,后称西华门,北城门名广智门,各只有一个券门。
全部城墙的内外壁均用凿打方整的大青石砌筑,中间以碎石、泥土、灰浆填充并夯实打紧,上饰女墙,墙顶地面则用特制的大青砖砌筑,坚城高墙,雄伟壮观,虽历经600多年风雨剥蚀和数次战火,至今仍坚固如初,堪称奇迹。
城内宫殿遗址自南而北依次为承运门台基,一层,高1.2米,东西宽37米、南北深11米;承运殿台基,三层,高3.7米,其中月台二层,高3米,平面呈向南的凸字形,宽60米、最深亦约60米;王宫门台基,一层,高1米;王宫台基与王宫门台基等高。
其中承运殿台基比亲王府规制高出约1.5米,可能是直接使用元顺帝潜邸万寿殿的台基。
但其前后云阶中央的巨型石雕却只有云纹而无龙纹,应是在洪武二十
*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2日第4版。
漆招进作品集 历史篇
六年重修时所置,由此可见在那以后靖江王地位下降,已无资格使用龙纹图案。
王宫之后为王府花园遗址。
园中独秀峰素有“高标独秀”之美誉,为桂林主山,南宋诗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就刻于峰壁。
山下的月牙池系筑城时取土积水而成,作为靖江王泛舟之用。
太平岩则系第五代靖江王朱佐敬首先开发,岩壁间镌刻有历代靖江王的诗文数十方,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霓裳仙曲犹堪听,不羡当年汗漫游”(第九代靖江王朱经扶诗句)的太平景象,只可惜时过境迁,景物依旧,人事全非。
清人彭而述说得好:“无情最是此中山,阅尽王孙只等闲。
尚有高台堪命酒,兼逢胜侣一开颜。
石鲸薜荔秋虫出,玉甃梧桐野鸟还。
莫向西风增感慨,汉家楼阁暮云间。
”
1996年,靖江王府与王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