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及应对策略班级:******** 学号:******** 姓名:*****摘要: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
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能源危机问题将十分突出。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面临着长期的挑战。
关键词:能源危机;节约能源;能源发展战略;一、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导致当前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目前世界主要有4种主流能源渠道,依次为: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
2005年全球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约为1.19亿桶。
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现代能源矿种,1970年以来,世界天然气以每年平均6%的储量增长。
目前,世界天然气储量已达到179.53万亿立方米,年开采量为2.69万亿立方米。
就世界范围的能源供应和生产而言,从1973年到2005年,煤炭的份额大约维持在相同的水平,只是略微有些变化,分别是24.8%和27.2%。
核能的份额在上升,1973年的份额是0.9%, 2005年的份额是6.1%,上升势头十分明显,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停顿或倒退。
天然气的份额从1973年的10.2%上升到2005年的23.7%。
而石油的份额则从1973年的45.1%减少到2005年的36.8%。
水力发电从1973年的1.8%缓慢地上升到2001年的2.2%然后加速上升到2005年的6.2%,而其他能源在2005年所占份额仍然非常小。
从1973年到2005年每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欧佩克(OECD)国家,每种能源1973年和2005年所占份额分别为:煤炭22.4%,20.8%核能1.3%,11.21%;可燃烧再生物质和废料2.1%,3.3%水力2.1%, 2%;天然气18.8%,21.3%;石油53 .1%,40.8%。
核能从1973年的1.3%跃升到2005年的11.2%,但仍然排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后面,居第四位。
工业化增长模式是能源高消耗型模式,这使得全世界的能源消费需求伴随工业化的推广和深人而不断攀升,尤其集中在对石油资源的破坏性消耗上。
直观地说,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三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1990年以来,全世界日均石油需求增长1100万桶,其中,亚太地区增长820万桶,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75%。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500万桶/日,其中一半来自亚洲。
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和不断减少的石油生产,使全球的石油供应形势日趋紧张。
美国石油消费从1980年的1700万桶/日上升到2004年的1960万桶/日,据预测,到2020年将上升到2600万桶/日。
石油生产则从1980年的每天1100万桶下降到2004年的770万桶,到2020年将会每天生产900万桶。
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美国石油消费的65%要靠进口。
原本是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美国随着进口能源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的净进口国,这不但是因为消费比例的高涨,更因为本国的石油储量正在枯竭。
一些经济正在迅猛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已开始成为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进口大国。
另外,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类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国引发了交通运输和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浪潮。
从全球层面来看,交通行业的增长占全球增长的60%,而发展中国家约占全球交通行业增长的50%。
世界汽车产量正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汽车增长率是5%,中国是8%。
由于交通运输和汽车使用是最大的能源用户,从而进一步大幅度扩张了石油消费。
根据欧佩克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7700万桶/日增长到1.14亿桶/日。
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内,石油需求将增长3800万桶/日,其中,发展中国家占70%(约2700万桶),在世界石油需求中的份额将从32%上升至46。
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增加900万桶/日,日均消耗量达到1350万桶。
另据有关专家预测,203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也将达到高水平的4.3万亿立方米。
由此可以看出,世界能源供应,特别是石油供应的需求压力正在与日俱增。
在能源的生产供给不平衡和消费利用的不平衡的实际背景下,一旦世界局势不稳定,或者局部不稳定现象,又或者局部经济的深度波动,将造成能源供给和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是世界的能源危机。
这方面的经验从发生多次的能源危机中已经很好的体现出来。
世界能源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局部或者暂时的问题,是隐藏在经济发展背后时时制约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关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结构的差异让发展中国家在当前能源危机形势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中在能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2.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由于能源的这种不均衡分布,导致我国能源运输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以煤炭为例,煤炭运输在铁路货运量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1%~43%之间,煤炭平均运距近几年基本维持在550公里~555公里左右,2002年煤炭企业通过铁路运送煤炭8.2亿吨,扣除为鼓励煤炭出口的4条铁路免征的铁路建设基金外,煤炭企业年支付的铁路建设基金达140多亿元。
3.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
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
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式的能源利用给我国能源消费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
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突出,我国1000美元GDP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甚至比印度还要高,我国8个主要高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尤其是在汽车逐步进入中国家庭后,个人已成为油品消耗的新的生力军,数字显示我国汽车发动机每百公里油耗的设计值比发达国家要高10%~15%。
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
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5.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天然气价格偏低,挫伤了天然气供应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国内天然气产量的提高;石油价格体系不合理,国内石油市场高度垄断的现状导致油价与国际接轨长得灵敏、降得迟钝,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迟缓造成了油价调整的矛盾;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整,煤电之争制约着电力的快速发展。
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
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尤其是在近几年发生的电力供应紧张、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自然灾害侵袭等突发事件时就越发突显出我国在电力供应、煤炭生产和运输、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等方面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从我国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能源危机之间的矛盾,保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三、将节约能源提高到战略高度解决中国能源需求,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应摆在首位。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仍然是构建中国能源发展的总方针。
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发展节能型经济,通过立法鼓励和引导全民节能,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中国能源紧张和安全的长远之策。
2005年5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了节约和替代石油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包括:1.节约和替代石油2.区城热电联产3.余热余压利用4.理筑节能5.政府机构节能6.绿色照明7.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8.溜煤工业锅护(窑炉)改造9.电机系统节能10.能量系统节能通过实施上述十项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节约2.4亿吨标准煤。
6月25日,在北京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今年将启动前七项节约和替代石油重点节能工程。
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
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四、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及保障系统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
2003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增长迅猛,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0%,但能源生产的高速增长仍然不能满足需要。
2003年以来,中国持续发生的缺煤、缺电、缺油的能源“三荒”无疑给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敲响了警钟,中国的能源短缺已经把煤、电、油三种最基础能源拴在了一起,以一种能源为主的单一能源供应路线不能有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