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文两篇测试(答案)

短文两篇测试(答案)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案
1.苏轼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
2.略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自古以来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翻译略)
8、A 9D 10C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
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具有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画______
13.[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胸有成竹。

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______
14.[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15.[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2个字)16.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