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规律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规律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规律分析1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 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 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 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 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 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 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 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 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 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

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2.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北半球夏李」7-从地球」匕摄3.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T 月初*公转連度懂 太阳点肘北半球 远日点■£Sr1片初公转建横快 xprm 射南半球L 」匕半球冬季D12.22 4-£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节气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分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夏至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分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冬至4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 )。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测降低豳纬度变化」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丨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某纬度地区,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最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最大;什么时间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相反。

IE牛丈阳虚虞 A A A 正午咖“二井二至日止平玄阳窩度箱墮分布斌童图归ttyi北北屈阳卿北太阳高黄藕増丸阳高崖塘土1 rtitfiJM、衢蘇目匕回归线以北:夏至日达到最大,冬至H 达到最小随季节变化+南回归线以南:冬至日达到最大’夏至日达到最小 .回归线之间: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上苴射一次5. 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 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③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 大、缩小的过程。

(3) 极圈内的昼与夜 ① 极圈内因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并不是每天都是 24小时,纬度越 高,昼夜更替的周期越长,极点附近为一年。

②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同, 在远日点附近较慢、 近日点附近较快,所以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比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要多;反之,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比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要多。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

昼夜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春分日秋分日 3月刘日9月的日直射点北移23T 2&N頁肘恵北移昼蜀检瘦握短直肘点膳移^22H全球長夜平分全球昼夜甲分冬辛旧I2H22H6.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⑴分布规律(北半球):压I 冲ftTJt 之上北貝豪积下远(上述凤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帕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族的)① 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 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 7个气压带。

且由赤道向两极, 低压带和高压带相间分布。

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 6个风带。

③ 各气压带的平均位置:赤道低气压带- 0°;副热带高气压带-30 °;副极地低气压 带—60°;极地高压带—90°。

时间半球季节气压带、风带时间半球季节气压带、风 带1月北半球 冬季 南移 7月 北半球 夏季 北移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7. “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⑴“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始终锋面雨带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90* M —題地高r 阪带概it 东凤带60-N ——副极地低%压带中纬两凤带西南XTifiA沁-汽一-削趋带高弋压带东北轨I 面 低肆怕凤带 赤遣低r 压带1南園.F空矍為、膚胀上升低冷却收#FiS高空低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

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中国东部锋面雨带进退图⑵移动规律(正常年份):春末(5月)一“副高”位于 15°N 〜20°N —“雨带”位于华南(南岭);夏初(6月)一“副高”西伸至 20°N — “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7-8月一“副高”北进到 25°N 〜30°N —“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⑶影响:畐嘀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 旱”。

8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大气环流形势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的分布。

降水按时间分配可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少 雨型、冬雨型四种类型。

年雨型是全年降水丰沛或降水分配均匀的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是夏季降水多的类型,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 草原气候;干燥型则是全年降水稀少的类型, 包括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极地气 候;冬雨型是冬季降水多的类型,只包括地中海气候。

它们的分布与大气环流形势的关系, 可用下图形象说明。

么2N 年雨堂 鼻陶甲 ■■低压帯 02 干盘星 (nun 哥两型 ■■离压帝______ 鼻搭夏季凤菲进匡至}9.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差夏季 南、北半球夏季等温线较为稀疏,因为南北异温差小10•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大吒环潦 大萍东割大陆西■大陆內棉大墙鳶部 财漆JK T 侯 大洋西ft*90■压帝 *西 R</春迸抚气压帝* /40* 30'BMM-W 'MUIas*流气候类 型 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热带雨 赤道两侧10°N 、S 温带季风气 35 °N 、S 〜55 °林气候 之间候 N 、S 间大陆东岸热带草 10 °N 、S 〜南北回 温带海洋性 40 °N 、S 〜60 °原气候 归线间气候 N 、S 间大陆西岸热带荒 南北回归线〜30 °温带大陆性 40 °N 、S 〜60 °漠气候 N 、S 间气候 N 、S 间大陆内部热带季 10 °N 、S 〜南北回 亚寒带针叶 50 °N 〜70 °“间 风气候归林气候大陆线间大陆东岸亚热带 25°N 、S 〜35°N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沿 季风气S 间大陆东岸海候地中海 30° - 40°N 、S 间冰原气候极地附近气候大陆西岸7D ・60* 地中■«* 年性%議 ■事学风(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11. 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ffiF 流经过海区水温高 I 痔疏经过海区水温低(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 1O 0咪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常 年保持着低温状态。

12. 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规律及成因:①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成因:低纬海区受赤 道低压控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高;高纬海区气温低,蒸发少,盐度低。

② 赤道低盐度区位于赤道以北附近,南半球海域的盐度比北半球同纬度海域高。

因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

③ 40° S 至南极圈海域的盐度较北半球同纬度的海域高。

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有 较多的陆地淡水汇入海洋,因而盐度较低。

④ 世界盐度极值分布区及成因分。

析:最高海区是红海,原因:位于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 于降水量;两岸为沙漠地区,注入河川径流少;世界盐度最低海区是波罗的海,原因:纬度 较高,蒸发量小;两岸汇入河川径流多,起到稀释作用。

13. 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同一海区*不同爭节<同一季节*不同海区|夏李水幽禹 [冬李水温低 [低纬水温高 l 离纬水温低4李节变化 —纬度分布1W! —纬度•不同海区1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2)地带性分异的原因在山区,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在山区,气温和降水往往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发育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的坡向等。

(3)主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成因15•世界钢铁工业分布演变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