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地理数据可以反映各种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规律及分布特点。
运用相应的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分析各种数据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
在近几年高考中,地理计算题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有关地理计算题的分数统计中,考生平均得分率均低于50%,最低只有20%。
在地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
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如下:⒈概念不清。
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处延,搞不清如何计算。
⒉审题失误是在地理解题中比较常见的。
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题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⒊计算过程错误,缺少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正确使用。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较多并且难度较大的地理计算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㈠计算高度⒈相对高度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相对高度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根据两地温差,可以大致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例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比例尺为二千万分之一),读图回答: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在米以上。
解析:此题题干中说明图为“某地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而且比例尺较小,说明区域范围较大。
又因为甲、乙两个封闭线圈中,甲中心温度高,说明高度低,为盆地地形;乙中心温度低,说明高度高,为山地。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两地温差即可得知两地高差。
答案1330⑵根据两地高程计算相对高度例题:(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读等高线图回答: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A.40<H<41 B.49<H<50C.59<H<60 D.60<H<61解析:在等值线图中,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数值差是比较常见的。
图中Q点的高度可以确定在860~870米之间,P点的海拔高度在810~820米之间,由此不难得出两地间的最大高差应为Q点最大值870米减去P点最小值810米,结果是不大于60米。
从这类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导以下结果:图中等高距为10米,两点之间夹着5条不同数值的等值线,两地最大高差60=(5+1)×10,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两地之间的不同等高线的条数设为n,等高距设为d,两地最大高差设为H max,则H max<(n+1)×d,同理推导出两地最小高差H min>(n-1)×d。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公式适用于推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如果问的是某地的海拔高度,则在图上直接读数。
另外,上述公式同样适于在其他等值线图推算两地之间的某地里数值的情况。
答案:C2.坡度坡度是指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通过计算某地形区坡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理论上,坡度大于25度不适于种植业。
A图B图例题:下图为一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的比例尺为l:10000,且tan20°=0.36,tan25°= 0.46。
据此回答。
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小于20°的坡地宜发展大田种植业;20°~25°的坡地若要发展种植业,必须修水平梯田;25°~30°的坡地宜发展果树种植业。
该地区适合发展()A.果树种植业B.大田种植业C.梯田种植业D.其它农业活动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从由240米(A图中A点)到360米(A图中B点)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N(B图)。
第一步可在A图中由A点向B点作一条垂直于等高线的辅助线,并用直尺量得该线的长度。
再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为N(B图),计算由240米和360米高程差为h(B图),用公式h/N=tanθ计算出数值与题干要求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㈡计算距离1.赤道上求距离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111千米,赤道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111千米×相隔经度数。
2.南、北纬60°线上求距离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55千米,南、北纬60°纬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55千米×相隔经度数。
3.同一条经线上求距离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同一经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例题:读图回答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A.180千米 B.280千米C.380千米 D.480千米解析:首先要在图中找到R河的河口位置。
即在Q湖北方的两河交汇处,要计算两地距离,一种方法用直尺量算两地的图上距离,乘上该图的比例尺。
但此图没有标注比例尺,只是给出了45°和50°两条纬线,这样可以用直尺量算两地图上的纬度距离,然后用111千米×相隔纬度数,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出正确选项为B。
㈢时区、时间计算1.地方时计算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
学习时注意三点:⑴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称为地方时。
⑵在同一瞬时,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同。
⑶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换算两地经度差。
地方时的计算为: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每差15°差1小时, 每差1°差4分钟。
解题时一般采用画辅助线的方法,例如:读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六月二十二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
我国一旅游团从北京机场乘坐8点航班飞往巴黎,途中飞行13个小时,巴黎的经度是多少度? 。
抵达巴黎时当地气温在通常情况下( )A.是一天中的最低值B.是一天中的最高值C.继续升高D.已开始下降解析:此题有两问,关键是正确解决第一问。
其过程为根据题意和图示内容可以读出巴黎采用15°E为中央经线的东一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但是当巴黎时间为12点时正午太阳高度不是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 东一区的区时为12:50,显然,巴黎所在的经度位于东经十五度西侧,这样可以画辅助线进行计算,画出图A很容易计算出巴黎在15°E 西侧,时间晚50分钟,因此,其经度为2°30´E。
图A图B同理,通过图B画辅助线解决第二问也变得很容易,例如,已知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时间8点,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要解决飞机到达巴黎时气温的状况只要算出飞机到达巴黎时当地的地方时即可。
在辅助线上分别标注出经度,已知120°E为8点,巴黎在其西侧差117°30´,两地时差为7小时50分钟飞机到达巴黎时当地的地方时为8点-7小时50分钟+13小时=13:10,因此正确答案为C。
2.日期计算日界线也称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即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由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
日期减一天。
反之,日期加一天。
解题时注意:⑴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
⑵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
⑶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
⑷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180°经线外,还要找到“零”时的对应经线。
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是中学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中都考到了该知识点。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各学科之间联系正在加强,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而成为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
该类题图像设计新颖,设问灵活,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例题:如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
读图回答。
⑴OP的经度为,ON的经度为。
⑵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日时。
解析:此题错解的主要原因有:从南、北极点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不准;东、西经度的划分方法以及北京时间的规定记忆不准,或是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日期的变更方向掌握不准确等;还有可能漏掉“E”“W”等东西经符号。
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题干只知道阴影为3月21日,因此非阴影区可能是3月22日,也可能是3月20日,因此此题应有两种答案。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地球上日期、时间的递变规律,并据此进行推导和计算。
⑴由图所给的条件,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首先假设按地球自转方向ON—OP为3月22日(非阴影部分),OP—ON为3月21日(阴影部分),则ON为新一天的开始即3月22日0时,OP与日界线重合即为180°,根据图中120°推出ON为60°E。
⑵明确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因ON为3月22日零时,即可推出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时。
做题过程中可以把方向、日期标注在相应位置上,推断北京时间可以采用画数轴作辅图的方法。
第二种情况假设按地球自转方向ON—OP为3月20日(非阴影部分),OP—ON为3月21日(阴影部分),则OP为新一天的开始即3月20日0时,ON与日界线重合即为180°,根据图中120°推出ON为60°W。
⑵明确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因OP为3月20日零时,即可推出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时。
答案:⑴60°E180°或180°60°W ⑵22 4 或2112㈣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近几年各地高考时都有所体现。
该类试题取材于人类生产、生活,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能力,同时能进行科际的综合,代表高考命题方向——以能力立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具体方法以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时计算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例说明:要计算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H只要知道角α就能得出结果,因为地球表面的地理纬度是指某地与赤道的角度距离,而角α等于北京地理纬度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即α=40°-23°26´=16°34´,利用互余原理H=90°-16°34´=73°24´。
例1:2000年山西卷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均降水量的年变化图。
该地纬度可能为A.90ºN一23º30‘N之间B.90ºS一23º30‘S之间C.22ºN或22ºSD.40º30‘N或40º30‘S参考答案: C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气候图的判读是大部分学生非常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此题示意图的设计非常新颖、超越了思维常规,只有读懂此图的立意,才能正确回答问题,尤其是读懂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曲线是解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