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大简介.ppt

地大简介.ppt


办学规模
占地面积:1700余亩
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有三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余人 研究生5700余人 留学生400余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景
周口店
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秭归) 教学实习基地
三峡(秭归)
师资力量
教职员工3150人,其中教授405人,副教授478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7人 俄罗斯外籍院士 7人 外聘两院院士 19人
息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
科技部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构造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 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工程开发中心 教育部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 地球表层系统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 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 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 文学、农学9个学科门类。
● 60(76)个本科专业(方向)
● 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
工程硕士(包含19个工程领域)、MBA、MPA、MFA、J.M、 资产评估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工程管 理硕士。
国家级重点学科
励精图治谋发展 强化特色创一流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 1952年建校,由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 的地质系(科)组建成北京地质学 院。
• 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 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 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国 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 总部设在武汉。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8个)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构造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是国内高校中唯一具有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理科”和“地质工 科”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 地质工程
科的大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地质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海洋科学 土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地球物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地质理科) 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地质工科)
2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
制定实施“李四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地调 矿调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
(2004年)
评估大会
专家现场察看
建校以来,培养出了10万多名毕业生,其中27人当选为两 院院士.1952年后毕业生中当选中科院院士人数全国高校排名 列第7位.
——摘自2009年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 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筑面积5000m2,拥有 世界银行贷款、“211” 工程经费等添置的大批国 内外一流的大型分析测试 仪器。
国家遥感中心
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于2010年3月投资开建
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野外综合性地质研究平台,其 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 指导意义。
两院院士全国高校排名我校列第11位. ——摘自2009年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是 我校1968届毕业研究生。
“普光”特大天然气田发现者 马永生(1980级校友)是我校 南迁武汉后当选院士第一人。
第三部分
学科建设
学科点、专业学位类型
● 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5个学科门类。
平台
省级优势、特色及重点学科
• 水文学及水资源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油气田开发工程 • 地质学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环境工程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海洋地质 • 岩土工程 • 思想政治教育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土地资源管理 •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
2010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4.2亿元,实到经费3.71亿。
参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九五”国家重点项目, “伸向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 2000年2月划归教育部管理。
• 2006年10月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 联合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成为较早设有 研究生院的33所大学之一。
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 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 师,人事部、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珠宝学院
13政法学院 14艺术与传媒学院
15计算机学院
16体育课部
17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
育人理念:重品德、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
坚持用“大教学观”、“大德育观”统领教育教 学工作,坚持教育教学实践与学科特色紧密结合、教 育教学改革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发展 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第四部分
科学研究
我校主要的科研方向
一、基础地质研究 二、矿产资源能源研究 三、地质工程研究 四、地球物理研究 五、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 六、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研究 七、材料科学与化学研究 八、经济与管理研究
科研情况
5年来,主持973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专题)课题18项、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杰出科学基金 6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5项。
博士生导师177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9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1人
“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13人
教学单位——17个学院(课部)
01地 学 院
02资源学院
03材化学院
04环境学院
05工程学院 06地空学院
07机电学院
08经管学院
09外国语学院 10信工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