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入新课的方法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是新课的前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是成功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须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教师讲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
新课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习旧知导入法。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
所谓复习旧知导入法,就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以旧知为载体,搭建一个由旧知导入新知的知识过渡体系的导入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
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联系、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
例如,教三角形的面积时,就是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入而来。
(二)生活实际导入法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
”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是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堂课时,可以通过“逛商店”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道路新课。
(三)故事导入法
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有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
例如,在初中政治课中讲人类社会的产生时,可以先将“女娲捏土造人”、“亚当与夏娃”等神话故事,然后提出“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再讲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会把学生从神话引向科学,从谬误导向真理。
(四)设疑导入法
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所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
因此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
如在初中地理第一册“地形的变化”,可以这么导入:第一步提出问题――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世界的屋脊”呢?第二步得出结论――地形是不断在变化的,这样就可以进入了主题。
(五)珍闻导入法
通过介绍时间罕见的珍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初中物理《运动和静止》时,教师首先设问讲故事“你见过用手抓子弹的故事吗?”带学生凝神倾听之后,
教师就可以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耳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
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现在学习《运动与静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可以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六)直观导入法
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直观活动导入课利用实验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直观思维。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教学要“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转向“引导活动”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形、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习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七)名言导入法
古今中外有许多至理名言,字字铿锵,句句响亮,寓理深刻,耐人寻味。
如《工业革命》一课,就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导入:“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平静而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英国的变革是什么?恩格斯为什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