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九中观李国峰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上午在九中听了李国峰老师讲授的一节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感觉很新鲜,构思独特,甚至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但是在评课时,连李国峰老师本人也认为自己的课前引入过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可能好多老师也有同感,且不说李国峰老师这样说是不是发自内心,我却有点不平了。

我认为李老师这样安排很妥当。

首先,我觉得大家都有一个定势思维,就是讲哪一课就快速进入这一课的学习,才是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说别的就会淡化主题。

这种认识本身没什么问题,这是对事物最直接的认识,我本人也赞同,但是如果把它当做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或者大前提,再或者是必须要这样做,我觉得就有问题了。

岂不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欣赏园林还有“曲径通幽”之妙呢?
这关系到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提出教材的篇目,只是提出了理念、总体目标、教学建议等,所以全国各地的教材不尽相同,具体选哪一篇也仅仅把它当做例子,当作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材料,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这就关系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想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钻到教材的圈子里出不来。

再者说关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要求和表述,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也比比皆是:《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体目标与内容》也谈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国峰老师设计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丰富大胆的想象,训练想象能力;2、学习曲折有起伏地叙述故事的方法;3、学习运用描述法叙述故事。

这个目标的设计很符合大纲的要求呀。

再看上课过程:先是让学生来一次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瓜子皮的用途,这很显然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也很积极有兴趣;而后再回忆二圣的七变过程,体会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构思、行文的曲折、情节的起伏,然后很自然地总结写作方法,再转到下一环节的写作训练,环环相扣,达成目标。

这不很好吗?第一个环节既是引入新课又是课程本身的一部分,没有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时间短了也达不到目的。

用教学目标来衡量评价一节课已成为专家老师们的共识,也是比较便捷的一种方法。

但如果在评价时附加了必须以某课内容为标准,是不是思维还没有放开的缘故呢?换一种方式:不说这节课是讲《小圣施威降大圣》,而说这是一节写作训练课,然后目标、过程、内容
都不变,你会怎么认为呢?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就拿今天举行的教研活动来说吧。

大家习惯于听课,让来就来,让听就听,听过就走,走了就忘,感觉这很正常呀!如果让谁评评课发发言,没想!如果谁斗胆去发发言,大家会说你多事!如果谁真的激情四射,那你肯定精神不正常!
什么才是正常呀?这次活动的会标是“亳州市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暨谯城区市级名师优秀课观摩研讨活动”,大家想想看上午观摩三节课,下午三位评课者姑且算作研讨的话才不到一节课,这样看来是不是显得头重脚轻了呢?但是大家没发觉什么不正常,就是因为原来的听课习惯形成了定势思维,不正常变成了正常。

大家可能觉得那位老者之所提出语文课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的问题,是对语文课没有认识清,但如果我们不拿《语文课程标准》来分析的话是不是一样呢?
说这些有点远了,其实都是思维方式问题,观察问题的角度问题。

不能用固有的眼光看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用灵活的方法,从灵动角度去看才更合适。

所以我觉得李国峰老师这节课这样安排不但合适,而且具有创造性,是站在用“教材教”的高度来设计的。

(时间紧促,说的有不妥之处还请王主任批评指正。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