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史记·扁鹊列传》札记

读《史记·扁鹊列传》札记

《史记·扁鹊列传》通过记录具体医案叙述春秋时期著名医生扁鹊的医术渊源和医学实践,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真实反映了当时丰富的临床经验、系统的医学理论,为研究医史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这篇列传不仅表现了司马迁对医生的重视,而且反映了司马迁的医学思想和尊重科学、提倡科学的精神。

篇末对于扁鹊遇害,司马迁寄予深切的同情。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

司马迁充分肯定了扁鹊在医学上的宗师地位,指出淳于意的医术是从扁鹊那里传承来的。

《史记·扁鹊列传》中的扁鹊形象,可以用“守数精明”四个字来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具体表现了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尊重科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史记·扁鹊列传》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的高超医技和他作为一名全科医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司马迁在列传中选择了三个典型医案:一是诊赵简子疾,主要介绍扁鹊的切脉技艺。

二是治虢太子疾,侧重表现扁鹊针、石、汤烫、汤剂内服的综合疗法。

三是视齐侯之色,集中反映扁鹊对疾病由浅入深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

在这三个医案中,不但有临床实践,而且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医学理论。

关于扁鹊其人其事,《史记》《战国策》《韩非子》《韩诗外传》《列子》等书中都有零星记载,但只有《史记》中的记录最为详实可靠,可以作为信史来看待。

扁鹊本为渤海郡人(今河北任丘一带),姓秦名越人[1],后游历到秦地,死后亦葬于秦地,墓葬遗址在今陕西临潼东北之南陈村。

主要活动在秦穆公至秦惠公时期[2]。

作为扁鹊医术高超的事例,《史记》中录有医案三则。

在第三个医案中,扁鹊提出疾病由腠理——血脉——肠胃——骨髓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转变过程。

这说明他已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且具有层次性,人体感受到邪气发病后,疾病的演变也是按这一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的。

病邪在不同部位,治疗方法也不一样:“病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所以,治疗疾病自然是越早越好,这就与预防医学的某些观点有相似之处。

在多年的行医实践中,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据说扁鹊因偶遇名医长桑君而得到秘方和奇药。

对于这次奇遇。

司马迁这样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敬诺”。

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予扁鹊。

这很像是一则神话故事,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很多人非常重视经验方的流传,甚至非其人不传。

长桑君考察扁鹊十余年,才把个人医疗经验告诉他。

扁鹊根据长桑君传授的“禁方”,再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医学成果,总结民间的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诊治技术。

例如扁鹊提倡切脉诊治,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跳动,诊断出疾病的性质和轻重缓急,从而辨证诊治,对症下药。

关于扁鹊的切脉医技,列传中有治赵简子疾一案:简子疾,五日不知人。

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

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果然如扁鹊所言,几日后,赵简子病愈。

扁鹊高超精妙的切脉医技,被司马迁称为“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据传扁鹊的《脉法》记载:“相疾之法,视色听声,观病之所在,候脉要诀,岂不微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扁鹊的确对切脉诊治很有研究,并且还有不少临床经验。

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传“扁鹊之脉书”。

西晋王叔和《脉法》中保存了扁鹊的脉学著作《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等。

在司马迁笔下,扁鹊医术精明的例子,简直到了神而不巫,奇而不诞的传奇神医的地步。

扁鹊,有“视见桓一方人”的特异功能,“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赵简子病,五日不知人,扁鹊入视病后,却认为“血脉治也,而何怪?”并进一步预料到赵简子“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居二日半,简子”。

这些记载表面上看来犹如神机妙算,其实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虢太子暴蹶而死,扁鹊能使“暴蹶”死而复生,主要是能根据中庶子所述准确地判断出太子并未真死。

列传中叙此,不只单纯表现出扁鹊医术超群,
而且还结合病情,记载了扁鹊医病的理论根据: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

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

太子未死也。

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

凡此数事,皆五脏蹶中之时暴作也。

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有间,太子苏。

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

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故天下尽以为扁鹊能生死人。

从王玉川先生注解中得知,扁鹊在这里运用的是另一套经脉气血循环理论,与现今通行的理论不同[3]。

《史记》中记载,扁鹊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诊治了不少垂危病人。

在其行医实践过程中,不拘一格,精通内治、外治、针刺、手术、药剂等方面的医术,通晓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儿科。

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全科医生。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如果没有高超精湛的医术和多年的行医经验,是不可能这样随心所欲,随俗为变的。

在列传中,司马迁借扁鹊之口发出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反映出医生不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多种治疗方法。

这从另一个侧面赞扬了扁鹊的“守数精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