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摘要: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
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情
感教学呢?
一、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1、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是指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

兴趣爱好就
是关系到愉快情感的一种认识及活动的倾向性,它对人学习并掌握技巧和科学知识、探求真理起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心理学,其结果表明,人们的行动及认知成
败的信号是情感,而人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则是积极的情感,它能协调、组织人
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工作效率有直接联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情感开
阔了其工作及学习的思路,使人操作敏捷,创造力丰富,能够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因此,列宁对情感的作用极为注重,他说:“如果人们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

”2、从教育学角度看。

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可或缺。

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而语文教学,正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的实践过程,且这一逻辑顺序也和形成学生语文思想观点的过
程相吻合。

从知升华为信,再将其外化为行的过程正是情感,感染性和情境性是
其特性。

假如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基础,因势利导,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融洽及亲切的乐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则教师动情,学生动容,则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3、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语文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一项任务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激发、培养学生情感。

教育对象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
时掺杂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尤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情感更为活跃;另
一方面,因历史、社会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消极情感也占据固定的比例。

所以,要达到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三者到的统一,培养合格的多方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以情感作为依靠,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
的氛围,摒弃消极情感,培养、激发高尚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情感。

二、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策略1、加强教师的范读我们说教师的范读能把学
生的思想感情引人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
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

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老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体会出感受到。

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老师们总
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它将书面语言变为口头
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

常言道:“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3、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
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

而教
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
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
发展。

4、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很清楚地看透事物的本质,往往凭
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即依赖情感观察、理解和接受周围事物。

教师在教学
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

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于崇
高美的追求。

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
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
境界。

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
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
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这样才能使
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
起分担喜怒哀乐。

其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文学作品主
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

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