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创新达标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创新达标题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创新达标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邓骘.(zhì)贤而辟.(pì)之辄.(zhé)怠.(dài)
B、谒.(yè)省.(xǐng)视叱咄.(duō)如晤.(wù)
C、轩邈.(miǎo)负箧.(qiè)双栖.(xī)涿.(zhuō)郡
D、缥.(piǎo)碧泠.(líng)烨.(huá)然虐.(nüè)待
2.下列加横线之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嘤嘤成韵(和谐的声音)负(凭借)势竞上从(随着)流飘荡
B、援(引,提出)疑置理走(跑)送之口体之奉(供养)
C、使之肖(像,似)我可以模拟(模仿)得之君子好逑(配偶)
D、左右流(寻求,择取)之道阻且跻(升高)浅草才(刚)能没马蹄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四支僵劲不能动。

C. 同舍生皆被锦绣。

D.酒酣胸胆尚开张。

4.对下列两组加横线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天下独绝┏③再而衰
绝┫再┫
┗②猿则百叫无绝┗④日再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5.填空(10分)
①《与朱元思书》中间接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认为太学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原因:。

③,白露未晞。

(《蒹葭》)
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唐)
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⑥《黄鹤楼》一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⑦《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典的句子。

二.阅读(42分)
(一)(2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2分)
3.作者在描写水之清澈时运用了____修辞手法和______表现手法。

(2分) 4.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猛浪若奔奔:②互相轩邈邈:
③鸢飞戾天者戾:④窥谷忘反反:
5.翻译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6.下面是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既写出了两岸高山之多,又写出了高大的能使人产生寒冷感觉的树木之多。

B.“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是说交错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跟晚上一样看不见。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的是比喻修辞,旨在写山之多。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稀疏的树木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透射出来的阳光。

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4分)
(二)(22分)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写出下面加横线字的读音。

(2分)
(1)嗜学( )(2)叱咄( ) (3)逾约()(4)媵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4)皆被绮绣(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本段的总领句是“”,作者外出求学时,“缊袍敝衣处其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

(用文中的原句作答)(2分)
6.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还具体写老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的用意是什么?(4分) 7.概括介绍一个古人嗜学的故事。

(2分)
8.这篇课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B2.C3.D4.C
5.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心不若余之专耳③蒹葭凄凄④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⑦亲射虎,看孙郎或“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阅读
(一)
1.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夸张侧面描写
4. 奔:(马一般)飞奔。

邈:远。

戾:至。

反:返回。

5. ①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如骏马飞奔。

②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

6. D
7. 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的一种否定,在封建时代,读书人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作者因看到官场的黑暗而生发如此感叹。

(二)
1.shìchìyúyìng
2.(1)跑(2)等待(或:等到) (3)寄居(4)穿,现写作“披”。

3.B
4.①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因此得以博览群书。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
5.“余幼时即嗜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用意是为了表现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三个方面及用意各一分)
7.略(故事主人公、事件清楚各一分)
8.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