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扬州
谁பைடு நூலகம்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忆扬州
——(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 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 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 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 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 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 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 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 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 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 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 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 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 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1988年 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 2010年被授予全国AAAAA级景区。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 城 扬 州 欢 迎 您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 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 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 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历史沿革
扬州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背景的古城,有过“扬一 益二,淮左名都”的显赫,也有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 无赖是扬州”的辉煌;有过“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 繁荣,也有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浪漫 ;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风光,更有“烟花三月下扬州” 的荣耀。的确,开始于春秋、兴盛于汉、繁盛于唐、极盛于 明清的扬州,历史上曾数度挤入世界十大都市的行列。作为 古老大运河的发端地,始终以融合四海文化、传承炎黄宗本 为已任,把风格独特的古典园林、古朴清幽的老街深巷、名 闻遐迩的淮扬美食、享誉四方的休闲服务、独树一帜的扬州 工艺等等都研磨到了极致。
处 处 驻 兰 这 桡 是 ! 清 ” 代 费 轩 对 虹 桥 的 赞 美 。
杨 柳 绿 齐 三 尺 雨 , 樱 桃 红 破 一 声 箫 。
“ 扬 州 好 , 第 一 是 虹 桥 。
扬州大虹桥
扬州名胜荟萃,风物繁多。为什么说虹桥第一呢?乍一看,是想不通的。 虹桥横跨在瘦西湖上,最先是明代架的一座木桥,因为桥的栏杆是红色,故 名“红桥”。到清中叶,木桥改建为单拱石桥,如同虹卧于波,便又称“虹桥”。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虹桥,是经过改造了的,是三拱石桥,栏杆既不是红色,桥顶 上也没有亭子。 清代费轩《扬州梦香词》:“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 红破一声萧。处处是栏桡!”从词意看出,明清时代的虹桥周围,远没有现在这 样的喧嚣和拥挤。 当年站在虹桥上的感觉是这样的: 南面杨柳依依,波光粼粼,称为“柳湖春泛”; 北面荷叶田田,暖风阵阵,称为“荷浦熏风”; 东面花木扶疏,衣香人影,称为“虹桥修褉”; 西面茅舍几间,诗人数个,称为“冶春诗社”; 像这样把湖光山色与人文意蕴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地方,难怪古人赞美它为 “第一”。
琼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