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的四要素
一、明确分层目标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一刀切”,早已不适合新课程标准,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用学生的发展。
教师以同一个学习目标要求个体差异极大的不同学生,对优秀生或是后进生来说,都是极不公平的。
因此,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基础,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分层目标的要求是完成基本要求,即教材中明确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在实施分层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进行协调,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目标自主化,分层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人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二、构建资源平台
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有条件组织和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在网络资源中,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二是学生的学习资源。
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上,前者更重要。
在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设计大量多样、涵盖不同知识点的资源,充分使用多种媒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信息技术学科网站,按课程设计内容,每一课都应突出重难点,整个网站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知识点,构成一个完整并合理的电子教学体系,该网站以教材为起点和基本,但又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而应是教材的提高和升华。
利用此网站,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时,在构建教学知识点以外,不必准备太多的学习资源或者是辅助材料,完全可以在给定主题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去寻找资源,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探究的能力。
在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体作用被淡化,主要通过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组织学习进程,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任务或主题不是活动的目标,而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完成的训练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设计学习活动,拓宽教学天地,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主动地探究学习,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
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因此,我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尽量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例如,我在进行《搜索引擎》一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时,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制作了这样一份学案: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内容,来完成这样一份学案。
在完成过程中,很自然地便熟练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还培养了他们获取、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知识时,虽然不方便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多种策略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windows的关闭窗口的方法上,让学生找一下,除了单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以外,还有哪些办法。
举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谁找到的办法最多。
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并对窗口的组成及快捷键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举多得。
四、重视过程评价
信息技术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基本目标展开。
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不仅应关注结果,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的过程评价内容可以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主要包括学生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现场观察与记录等形式。
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基础差、进步慢,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后进生如果取得了点滴进步,就应该得到肯定,而不必跟优秀生同等标准。
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够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就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应将传统的“单向评价”转变为“多向评价”,在评价策略上,力求多元、自主。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评价、集体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
学生的自评、互评,都应以叙述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思路、方法为主。
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纳他人的观点,对自我反思,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
肯定他人的长处。
而教师的评价要注意引导,允许并鼓励个性的存在,甚至允许有不同的结论存在,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来观察,引导学生去认识其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去分析,最终,使学生从“学会信息技术”转变为“会学信息技术”。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2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