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十大专题总复习资料(专题6-10)

中考语文十大专题总复习资料(专题6-10)

中考语文十大专题总复习资料(专题6-10)专题六:古诗名句分类集锦1.诗中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诗中爱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诗中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诗中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中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诗中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诗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诗中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诗中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0.诗中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诗中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2.诗中思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3.诗中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诗中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诗中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6.诗中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诗中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诗中夏: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19诗中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诗中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诗中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2诗中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3. 诗中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诗中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诗中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6诗中树: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7诗中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8.诗中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专题七: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三峡一、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二、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陋室铭一、重点词语解释1、谈笑有鸿儒鸿:大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0、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11、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课文内容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一、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二、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小石潭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清洌:清凉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约。

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远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10、明灭可见明灭:或现或隐 11、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二、重点语句翻译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7、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三、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2、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窗户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三、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