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善的三个小故事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崇尚与人为善,以和为贵。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友善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很直观的让我们体会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
舜的母亲去世以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
舜的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欢舜,时不时的挑刺、找茬,总想置他于死地。
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来,然后再出现,然后对待家人更加友善、谦恭、有礼。
面对家人的百般刁难,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计小怨,更没有得理不饶人,化干戈为玉帛。
正是因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让尧下定决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个故事是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
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张英看后,淡然的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到信后,起初不明白,以为张英会用什么手段可以摆平吴家,谁知道写了这么一封信,不过也只好照办。
谁知吴家竟被感动了,也让出三尺来。
于是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成为佳话。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邻居之间和睦相处的不二法门。
第三个故事叫做将相和。
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事情。
文臣蔺相如出使秦国,使得完璧归赵。
在渑池会上,他又机智勇敢的使赵王免受秦王的羞辱。
于是赵王提拔蔺相如为右上卿,官位在武将廉颇之上。
老将廉颇自认军功了得,总是不服气,扬言如果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难堪。
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