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2018海淀期末文言文分析精校版

高三语文2018海淀期末文言文分析精校版

试题: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参考答案: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

评分标准:“令吴中”“令简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译正确,各1分。

评分细则:“令吴中”可译为:担任吴中县令;掌管吴中;为吴中长官;管理吴中;做吴中的地方官……“令简政清”可译为:政令清简;命令简洁,为政清廉……“了”可译为:全然;完全;一点儿都……“繁”可译为:(他的)繁忙(繁乱);(政务的)繁琐(繁杂)……“其中”可译为:他心中;在心里;这之中;在这样的为官生活中……“不自得”可译为:不得意;不自在的意味(感觉);不快乐……评阅示例:6分如今兄长来吴地为地方官(1分),命令简要,政治清明(1分),完全(1分)不见其中繁杂之处(1分),但在这之中(1分)常常能看到他不自在的意味(1分)。

5分如今(中郎)在吴中做县令(1分),政令简单而又清平(1分),全然(1分)不见他的繁忙(1分),但那其中也经常像是有不快乐的感觉(1分)。

现在(中郎)在吴中做地方官(1分),政令简单,政事清明(1分),看不出他有什么繁杂的公务(1分),但(中郎)内心(1分)却常常有不快乐、不满足的心思(1分)。

1分),条令少,政治清肃(1分),完全(1分)看不见事情的繁多(1分)1分)经常像有不能自得其乐的感觉(1分)。

4分如今中郎来掌管吴地(1分),政令简明、清晰(1分),清清楚楚而不见其繁杂(1分),但其中经常好像有不舒适不快乐的情感(1分)。

如今来管理吴中(1分),政令简单(1分),工作不忙不觉得繁琐(1分),时常还感到有些不顺心(1分)。

现在中郎来管理吴中(1分),政令简洁,政治清明(1分),完全(1分)没有看见为官治理的繁琐(1分),但中郎在其中常常好像有不自得的想法。

3分现在来到我兄长这里,政令规范,政事清闲,几乎看不见业务的繁重(1分)。

然而这之中(1分)常常好像又不高兴,自己不愿意(1分)的意思。

2分如今来到令吴这里,令生活简朴政事清闲(1分),从不见其繁琐(1分),但其中却常有不自得的情感。

1分现在来到令吴这里,令简为官清廉,但却不知道其中的复杂,时间久了便会有不想做下去的意愿。

试题:13.阅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

(4分)参考答案: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1分);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1分)的闲居之乐(1分);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1分)。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

评分细则:“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可表述为以下内容:对曾经二人一日不相舍的读书生活的怀念;小时候一起读书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少时一起读书的相伴之情;因儿时一起读书,一日不曾相舍产生的思念;……“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可表述为以下内容:希望团聚(相聚);重享“夜雨听萧瑟”的快乐;不可(能)听雨的惋惜之情;游宦四方不得相见的思念;……“闲居之乐”可表述为以下内容:对相约退隐(过上退隐的生活)的向往(期盼,等待……);相约退隐,过闲居生活;……“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可表述为以下内容:子瞻在余杭、胶西、淮阳等地任职,不能相见的悲伤;兄弟二人七年无法相见的悲痛;多年不得见的无奈、苦痛;……评阅示例:4分“意”包含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1分),对兄弟二人可以早日相聚的盼望之情(1分),对二人宦游四方的感慨和无奈(1分),同时也有兄弟二人之间深厚的家人感情、兄弟情,还有盼望相约共享闲居之乐的意味(1分)。

“意”包含①苏轼在颠沛流离之时仍想与苏辙相聚,兄弟之间真挚的感情(1分)。

②幼时读书未曾相分相离一日,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追念(1分)。

③壮年时相约一同早退出官场闲居听雨(1分),却未能实现而多年不曾相见,包含了想要兄弟团聚,倍感孤独、落寞之意(1分),想要闲居隐逸之意。

苏二兄弟和“我”三兄弟怀念儿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1分)。

在宦游四散之时,比起妻儿更怀念兄弟,风雨夜思念倍增(1分)。

希望罢官闲居,兄弟重聚(1分)。

宦游他地,最终也不能再相聚的遗憾(1分)。

3分①散于四方多年,兄弟不能相见的想念与怀念(1分)。

②对其颠沛流离,未能与家人团圆的同情与望其早日归家的期盼之情。

③希望他能闲居在家享乐的美好愿望(1分)。

④对兄弟二人不能相见的悲伤和离愁(1分)。

“意”包含了兄弟二人自小产生的亲切、浓厚的手足之情(1分);兄弟二人互相思念的感情(1分);兄弟二人因种种而多年无法相见的急迫与悲痛之情(1分)。

不能相见的思念之意(1分),对曾经二人一日不相舍的读书时光的怀念(1分),相约早退、闲居之乐的向往之意(1分)。

兄弟二人因仕途的变化而不得相见的怀念之情(1分)。

兄弟二人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有深厚的感情(1分)。

二人将仕时相约及早退隐闲居,但最终不得实现。

苏轼几经波折,不断外贬,苏辙留于中原,不能相见之苦(1分)。

2分同归隐、同早退于仕途,一起享闲居的乐趣(1分);让兄弟二人能够一起生活、聚首(1分),增进兄弟情义。

“意”所包含的内容,一是兄弟之情,二是从小在一起学习的情意(1分),三是奔波于不同的地方,却还是牵挂彼此的相思之意(1分),四是志同道合,所以彼此牵挂的对同道中人的相思情意。

是兄弟间自幼读书的情感(1分),是两人宦游四方而不得相见的伤感(1分)与独自一人的凄凉,是雨夜思亲的凄凉孤寂,也是兄弟之间不能再见面的无奈不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知个性不适合入仕途而早退闲居的豁达,与对兄弟仍在仕途不愿退出的无奈、感慨。

苏辙从小和子瞻一起读书,长大后宦游四方,相约早退,享受闲居之乐(1分),后来子瞻四处漂泊,七年不得相见。

(1分)1分子瞻对子由的思念、牵挂的心情,为官四十余年,对子由很是想念(1分)。

还有子瞻羡慕子由可以隐居山林、潇洒生活,自己却要在官场挣扎,颠沛流离,体会世路风波之苦。

“意”所包含的内容:想要相约早退,退出朝堂,不关心朝政的事,去做闲居的事,隐居山林之中,享受自然的乐趣。

(1分)苏辙小的时候随子瞻读书,没离开过一天。

壮年时,在许多地方做官,读了许多诗,当读到“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时,深有感触,便与子瞻相约早日退隐,但子瞻却与他告别继续为官,从此七年未见。

(1分)0分作者借“子瞻怀子由”抒发了自己对兄长袁中道的思念。

(0分)试题:14. 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

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5分)参考答案: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

评分标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可表述为以下内容:三人兄弟感情更好(深);兄弟相亲相爱,不亚于子瞻与子由;……“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可表述为以下内容:三人之乐胜过两苏;(我们兄弟之间)且多一番既有兄又有弟的乐趣;……“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可表述为以下内容:作者没有仕途之累;“我”可以免于功名;我不希望做官;作者认为自己不是做官的料;……“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可表述为以下内容:兄弟二人不是功名之人;兄弟道根深,世缘浅;兄弟二人没有功名之品;袁中郎性格与山林相宜(做官不快乐);……“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可表述为以下内容:不能重蹈苏氏兄弟的覆辙,有所警戒;不能重蹈覆辙;有子瞻、子由之事引以为戒;吸取苏氏之教训;少而学陶潜,早于子瞻“学之于老”;……说明:如表述为“我们兄弟三人都不适合做官(三人均非功名之品……)”之类,归入要点三或者要点四其中一点,不重复赋分。

评阅示例:5分兄弟三人之间相爱,不亚于子瞻、子由(1分),甚至尤胜他们兄弟之间的快乐(1分),本身三人道根深,世缘浅,适合一起归隐于山林(1分)。

见识过子瞻的覆辙(1分),明白兄弟间情谊的重要,不会错失“听雨”的机会。

况自己本身无功名(1分),兄长心与山林相宜。

首先,作者兄弟相爱不亚于子瞻、子由(1分),且多一份既有兄又有弟的乐趣(1分),其次作者自己并不在乎功名(1分),且他的两位兄弟也不是赢取功名的人(1分)。

最后,作者体会到了兄弟分离之痛,有前车之鉴(1分),欲在年少时便学陶潜。

作者兄弟三人相爱不亚于苏氏兄弟(1分),且三人之间的乐趣多于苏氏二人(1分);作者及其兄弟不爱功名的牵绊,因为我没有求取功名的品格(1分),中郎的性格适合隐居,他也有隐居之意(1分);并且鉴于子瞻、子由难以相见的悲剧(1分),作者兄弟想要“少而归隐”。

4分作者兄弟三人,相爱不亚于两苏(1分),并且三人之乐,胜过两人(1分)。

兄弟三人“道根深,世缘浅”,都不适合功名,定会早归山林(1分)。

作者哥哥很想念兄弟,名堂曰“听雨”,又取鉴于苏轼(1分),希望年轻的时候就退隐山林,与兄弟一同“听雨”。

袁氏兄弟三人的感情十分深厚(1分);作者无缘于功名(1分),而他的两个兄弟也不是做官的料“终亦非功名之品”(1分);作者的兄长性情“内宽外激”“心和迹孤”,十分适合在山林隐居,且在官场生活中不是很快乐,有隐逸之心;不愿重蹈覆辙于苏轼的经历(1分)。

3分袁氏三兄弟的情深不亚于子瞻、子由(1分),三兄弟之间的乐趣更多(1分),并且兄弟三人都不是做官的料(1分),不会因仕途而分居四海,难以相见,想要学习的年龄时间也不冲突,所以不待老年便可相聚享“听雨之乐”。

袁氏三兄弟互相关爱的情感不亚于子瞻对子由的情感(1分)。

袁氏是三个亲兄弟而子瞻没有兄长,子由没有弟弟,快乐比袁氏三兄弟要浅(1分)。

两位哥哥没有功名之品,生性孤傲,与山林相宜(1分)。

袁氏三兄弟比子瞻学习的时间早。

他们三人兄弟感情甚好(1分),都想与兄弟相聚,且我可以免于功名(1分),不像子瞻、子由宦游四海不得相聚,且用子瞻、子由之事引以为戒,不步他们的后尘(1分),所以三人听雨之乐不待老即可实现。

2分作者借子由、子瞻二人兄弟分离一事引发哲思,认为袁氏三兄弟,自己可早退仕途,另外二兄弟与世俗缘分浅,不适合走仕途,兄长内心宽和,平和,却有些孤独,适合在山林隐居(1分)。

三人可早日在山林共享听雨之乐(1分)。

袁氏三兄弟中,袁宏道在官场上不自得,从而有归山林闲居之意;袁中道自己不觊觎官场名利(1分),并且他性格宽厚平和孤傲,适合闲居山林;作者认为自己诸位兄弟都不是世俗慕名取利之人(1分),而根在自然和山林之中;向往这种生活;他们可同归山林,不在仕途中起浮,有听雨之乐。

首先袁氏兄弟亲情浓厚,不亚于苏轼与苏辙(1分);同时,三人都不看重功名,喜爱山林之乐(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