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家庭观念的区别
中国家庭观念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一方面,而且勤俭持家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对后代寄予家庭的期望,因此管
理家庭就很有责任感。
但是现在的80后90后则因突出自己的
感受,责任感在消失。
美国家庭追求幸福快乐自由,无论如何,都会尊重成员的选择。
日本则是严格地强调男人在家的地位,
再成功的妻子在家里都是从属地位,所以日本男人偏重事业,
教育子女从小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新加坡的人们很自觉,
对家庭的追求是和睦相处,家教严格。
英国法国比较相似,偏
像美国,但是法国的家庭有浪漫色彩,英国则有尊重女性的绅
士风度。
家是永恒的心灵寄托
作者: 南山翁来源: 时间: 2013-01-26 阅读: 5030 次在线投稿
有一句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话虽糙,但理不糙,这是天涯游子一句实实在在的心里话。
一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响大江南北,唱响华人世界。
就是因为它激起了家情、乡情的共鸣。
眼看春节又近,“回家过年吗?”成了人们最常用的一句问话。
回家,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抹不掉的情结。
几个通宵排队守候,为的就是一张回家的车票。
家,一个温馨又能给予寄托和依靠的名词。
中国人把“诗书传家”当作家庭兴旺的座右铭,从而也使得延绵不绝的千年华夏文明,能通过家的渠道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对家这个概念理解的升华。
家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哪有国,没有国哪有家”,这是家和国的辩证统一。
“我们的大中华,好大的一个家”,表达了华夏后裔对富有民族情感的大家的深深眷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其实古人早就把家和国看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家有割不断的血脉,家有忘不掉的情怀。
家有弯弯的小船,和小船旁童年的阿娇。
家是男人休闲的牧场,在这里,可以尽情释放所有的疲惫和烦恼。
家是女人避风的港湾,在这里,能够抚平所有的委屈和忧伤。
家是孩子温馨的鸟巢,总有一天他们会从这里起航。
家是老人耕耘的田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阴凉。
闯荡江湖的外乡人总喜欢说:我的老家……老家是家的概念的扩大,指的就是家乡。
无论你出于何种原因离乡背井,无论家乡曾经给你带来过多大的伤害。
在离开家乡的岁月里,始终回避不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对家的永恒的思念。
水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土,故乡的月,都连着家。
这里有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有抹不掉的家的情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历经离乱之后,最让人牵挂的就是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统统体现了割不断的乡情家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唱出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家乡的赞美,“山那边呀好地方”唱出了边陲百姓对家乡的颂歌。
齐鲁儿女都会以身居孔子家乡而骄傲;“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豪客有着荆轲的豪放;“长太息以掩涕兮”,荆楚志士传承了屈原的悲壮。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的虽是扬州,但江淮黎庶也常以此描述家乡风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讲的虽是苏州,但吴越儿女也以此表达思乡情怀。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喊出的最强乡音。
家不仅给人温暖,也给人力量。
家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心灵印记,家也是永恒的心灵寄托。
值此年终岁末,回家过年,可能就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大的心愿。
颠沛流离久了,会感到身心具疲。
那就回家吧,倦鸟终须归林。
即使没有挣到钱,但只要安安全全地回到家里,就是对妻儿老小的最大安慰。
如果春风得意,那正是衣锦还乡的好时候。
这叫做荣归故里,你的荣耀不仅是父母的荣誉,也是家乡的荣耀。
让故乡的风拂去你满身的尘土,让故乡的水荡涤你疲惫的心灵。
家将给予你一副好的心情,让你来年有更充沛的精力,驰骋事业的疆场。
回家的票买到了吗?天寒地冻,请注意保暖,注意安全。
祝你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