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第26卷第06期)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Jun.,2012(Vol.26,No.06)“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邓剑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公民参与被看作是改善政府治理效果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新举措。
虽然参与式民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但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政府治理更加强调对话与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回应和管理,以通往“后现代”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公共行政理论看作是一种“语言”,强调“想象”和“直觉”的重要性,为公民参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路径。
因此,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下对公民参与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从而走向民主化的公民参与。
[关键词]“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语言分析;公民参与[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12)06—0021—05 The Research 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ourseDENG Jian-wei(School of Public Affairs,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Abstract: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seen as the new way to improve governance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Al⁃though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s not the main area of democratic theory research in a very long time,with the coming of “post-modern”society,governance emphasizes more on conversation and services rather than simply response and manage⁃ment,which leads to the“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ours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which treat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s a“language”,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imagination”and“intuition”,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new research path for the stud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refore,the research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which base on the discourse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implementation,and mov⁃ing toward to the democratization participation.Key words: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discourse theory;linguistic analysis;citizen participation公民参与的先驱安斯坦(Sherry R.Arnstein)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1]。
可见公民参与强调的是公民意见的传达和反馈,但是自从古希腊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实践失败以来,以精英民主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成为民主领域的主流思潮,参与式民主则一直受到冷落。
随着政府治理和公共行政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和困难的局面,西方国家开始对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公共行政进行深刻地反思,“后现代”公共行政开始得以出现和发展,公共回应性价值获得更多关注,公民参与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正如学者所描述的那样:“公民参与贯穿于行政过程的始终,成熟而广泛的公民参与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而且还可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推进民主建设”[2]。
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诸多方法和理论流派中,给予公民参与直接关注和奠定理论基础的非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莫属,该理论在对现有公共行政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当代公民参与进行了新的诠释,主张公民基本的话语权,倡导平等、自由的对话和协商,用“想象”和“语言”借鉴公共行政难题。
它的目的是要帮助加强这种对话的自我意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帮助加强进行对话的人们的自我意识[3]。
一、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毋庸置疑,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我们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以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和便利,各种现代主义思潮也随着产生,并渗透到政治、行政、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学者们发现,现代社会在工业文明繁华和管理主义盛行的背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物化”(reifica⁃tion)或“异化”(alienation),无形中,人类的理性批判思考[收稿日期]2011—12—21[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研究生项目)“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201122G004)[作者简介]邓剑伟(1986—),男,福建南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政府改革和治理。
●公民社会【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2.06.006能力被慢慢侵蚀,价值观也趋于僵化、功利和单一化[4]。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质疑而出现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因其批判性和解构性的思维很快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主流。
它几乎对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进行了批判,公共行政领域也毫不例外。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主体,并反对基础主义、本质还原主义与中心主义,寻求事物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蔑视事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5]。
更确切地说,“后现代”不是一个历史概念,不能从出现时间的早晚进行理解,它更像是一个研究视角,一种认识世界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不需要依托于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对理论的反思和解构,甚至是一种基于“想象”而开展的理论活动[6]。
其中,“后现代”公共行政就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法默尔所认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旨在否定现代公共行政中行政官僚权力并且否定韦伯式理性—等级观点的管理方法,表明的是一种赞成论战性、多元文化论和多样性的观点。
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一门务实的科学,工具理性和管理主义是这门学科的精髓。
政治——行政二分和官僚制是公共行政学的根基,理性是公共行政现代性的标志。
在“后现代”公共行政出现之前,20世纪的公共行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三次研究主题的转换,但是研究范式并没有改变。
在主题转换的过程中,虽然多少体现出对公民对话和参与的向往,例如,新公共行政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就认为人类间紧张的关系可以通过对话获得解决,人类的联系可以克服人类的差异。
但它们还都属于管理主义的范式,都是控制导向的,强调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是在官僚制的框架对社会治理的各种改进方案,都还需要依据官僚制组织去加以实现。
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了新的研究范式,那就是基于“后现代”主义而形成的“后现代”公共行政。
与现代公共行政重在描绘、阐释和谋划不同,“后现代”公共行政则强调“想象”和“话语”的重要性。
其中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就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包括法默尔、福克斯和米勒等人,分别著有《公共行政的语言》、《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等著作。
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从“后现代”视角对公共行政理论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概念诠释。
法默尔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语言。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思维工具,它还是观念、方法、直觉、假定和强烈欲望的加工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塑造着我们的形态和人格[7]。
为什么“想象”和“话语”如此重要?法默尔对此的看法是:想像意味着对韦伯所认识的现代性的首要特征的背离,即是对理性化的背离。
福克斯和米勒也认为:“在后现代条件下,任何特殊的辩护对有效性都有同等的诉求权。
而且,由于过去存在主导的‘元叙事’,现在则认为其主导地位是‘非法的’的,并受到压抑,那些不同的存在方式和不同的看问题的方式如今也值得额外关注[5]。
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研究理论的出现必然有其理论或现实意义,那么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出现及其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又有哪些意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从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个方面探讨“后现代”公共行政问题。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
现代公共行政侧重于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描述,“后现代”公共行政则主张在解构和批判中实现建构和创新。
有学者指出:“‘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作为文化代码的‘语言’层面上的话语解构和建构活动,是一种话语的‘解码’和‘再编码’活动[7],通过对语言的解构(“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语言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语言,而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建构出公共行政的新理论和发展方向。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语言好比是一种知识转向,是将现代公共行政研究的“特殊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企业模式”以及解释学转为“想像”、“解构”、“非地域化”和“他在性”[8]。
在解构方面,“后现代”公共行政和话语理论对现代公共行政所创立的理论进行辨证地批判,对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公共行政化身为一种科学、一种技术、一种阐释的主张进行无情的批判,指出了官僚制和管理主义在公共行政实践层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主张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对个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