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非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中非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中非贸易发展现状分析王爱虎,李燕(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中非贸易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近年以40%左右的增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同时,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低、中国与各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水平不均衡、进出口结构单一的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通过从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2009)》和国家统计网得到的权威数据数据,从总体贸易水平、进出口结构、贸易集中度等方面对中非贸易进行分析,揭示了中非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找出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非洲国家,可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

关键词:中非贸易;进出口结构;贸易集中度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从1956年埃及率先与中国建交以来,一大批非洲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启了中国与非洲国家政治、经贸合作的新纪元。

在政治友好的基础上,双方贸易往来也日渐频繁和深入,受到历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中非贸易往来,从最初中国单方面向非洲提供发展援助,到更多的强调开展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更平等的贸易往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即使在面对全球化挑战的新形势下,这一合作也保持了稳定增长。

2000年10月创立的“中非合作论坛”将新形势下中非伙伴关系推上了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开展中非合作有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起到明显的“双赢”效果。

一方面,非洲素有“世界资源宝库”之美誉,黄金、天然钻石、铝矾土、铂、钯等的储量世界第一,铬、铜、钴、二氧化钛等的储量也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非洲还是个拥有8亿多人口的大市场。

丰富的资源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中国的海外资源获取和商品销售来说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对非洲国家而言,中国不仅能够提供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品、技术和管理,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向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中国日益增长的对非投资对于资金严重匮乏的非洲国家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可以说,中非贸易已成为双方经济和利益的重要依托。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对中非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局限于中非关系和中非贸易两方面。

但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中非问题和中非贸易必将受到更多、更全面的关注。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数据分析,从总体贸易水平和进出口结构对中非贸易进行分析,并找出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非洲国家,同时也揭示了中非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中非贸易往来非洲大陆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共包括了5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地缘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十分鲜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资源丰富的少数国家占据着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大部分。

中国与非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也呈现出贸易水平不均衡,进出口结构单一的双重特征。

1.总体贸易水平。

2008年,中非贸易额已达到1064.8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其中中国对非出口504.8亿美元,从非进口560.0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6.3%和54%。

亚洲作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非洲第三大出口地区、仅次于欧洲的非洲第修改日期:2012-4-5作者简介:王爱虎(1969-),男,河北承德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管理、运作管理和工业工程等。

李燕(1988-),女,四川绵阳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

二大出口地区,是非洲的重要进出口区域。

而其中,中国对非洲的进出口额都占到了亚洲与非洲进出口总额的40%以上,远远高于日本等其它亚洲国家。

因此,中国已经成为非洲在亚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贸易伙伴。

从贸易差额来看,自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

自1991年中国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来,中国对非洲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额也逐年增大,从1991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5.8亿美元。

由于非洲进口迅速增加,我国对非贸易从2004年由顺差转为逆差,2004年至2006年连续出现了18.3亿美元、23.8亿美元、20.8亿美元的逆差。

2008年的中非贸易逆差高达51.6亿美元。

从总体来看,中国对非洲大多数国家一直保持顺差地位,而逆差主要来自一些资源大国。

2008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顺差的国家有44个,其中,埃及53.8亿美元、尼日利亚62.5亿美元;但这一年安哥拉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194.5亿美元,其次为刚果布31.2亿美元。

这些巨大的顺逆差与中非贸易结构有着很大的联系。

出口方面,中国对非出口中传统的纺织品、制造原材料、五金产品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加大,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这就使中非贸易中的顺差逐年加大。

但进口方面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导矿、金属等天然能源和矿产占据了非洲出口的大半壁江山,也直接造成了中国与非洲某些资源大国的巨大贸易逆差。

2.中国从非洲进口。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以农业和矿产业为主导产业,而制造业基础薄弱,总体来说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尤其是资源方面的互补性。

从中国从非洲进口产品结构来看,一直都是以原油、铜铁矿、贵金属等初级产品为主。

1998年,中国从非洲进口14.8亿美元。

其中,初级产品进口8.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8%。

进口前5位的商品均为初级产品,即原油、原木、铁矿砂及其精矿、钻石、锰矿砂及其精矿等,合计金额为7.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1.1%。

其中原油进口最多,占全部进口额的19.4%。

入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这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中国从非洲进口商品额逐年攀升。

从2001年到2003年中国从非洲进口商品结构中,制成品所占比例最低,2004年以后我国从非洲农产品进口增速放缓,成为进口比例最小的产品类型。

但相比能源与矿产类产品,在统计年内,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从未超过30%。

能源与矿产类产品不仅在中国从非洲进口产品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008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能源及矿产类产品价值高达494.9亿美元,占总商品进口额的89%,较上一年增长58%,远高于10年前的进口水平。

进口额排在前5位的商品大类分别为:能源(395.1亿美元)、矿产(75.8亿美元)、有色金属(24.0亿美元)、原木(15.1亿美元)、半成品(9.6亿美元)。

这里的能源包括了原油、天然气和煤等,其中原油所占比例尤为突出。

近年来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全球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大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非洲。

原油一直是非洲国家的主要出口品,出口额始终占到非洲国家总出口的2/3左右,而中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可以说原油已是中非贸易中最关键的商品。

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量的增加不仅带动了中非贸易的快速增长,也影响了中非贸易产品结构,也是中国与安哥拉等国家贸易逆差逐年加大的直接动因。

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对中国部分进口商品主要来源国家(地区)的统计,中国2000年至2004年间主要的原油进口国中安哥拉、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和苏丹始终名列其中。

2003年安哥拉向中国出口石油突破千万吨,2004年达16207542吨,位居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国的第3位,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阿曼。

上述非洲5国向中国出口的石油总量占到这一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4。

3.中国对非出口。

相比中国自非洲进口一直以原油、原木、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为主,中国向非洲出口的产品以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为主,能源及矿产、农产品所占比例极小。

分析2001年至2008年中国对非出口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在中国对非贸易总额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90%,且逐年攀升。

而在这些工业品中,产品结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发生变化,由中非贸易初期的纺织、服装等轻工产品为主,向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机械设备方向转变,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非洲出口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通过对2001年至2008年间中国对非出口机械和运输装备与纺织服装品的变化进行分析可知,它们的出口额都逐年攀升,从2001年起机械和运输装备的出来额已经超过了纺织服装品,尤其是2005年以后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额差距越来越大,而这种差距主要来自机械和运输装备快速的出口增长。

2008年,中国对非洲出口机械和运输装备达210.7亿美元,为出口纺织服装品金额的2倍多。

4.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非洲国家。

与中国贸易量较大的非洲国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它们与中国的的贸易主要体现为顺差,如安哥拉、南非等石油和矿产大国;另一类则是在非洲大陆相对富裕,具有一定进口需求和能力的国家,它们与中国的贸易主要体现为逆差,如尼日利亚。

本文对2003年至2008年中国与非洲56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了统计,并按进出口贸易总额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我们发现中国与安哥拉、南非、苏丹、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刚果(布)、利比亚、摩洛哥、赤道几内亚、贝宁这11个国家统计年内的贸易总额占到了整个中非贸易总额的80%,再加上加纳、加蓬、多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刚果(金)、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与中国贸易额最大的20个国家占据了中非贸易总额的90%以上(见图1)。

从统计中明显可以看出中国与非洲国家间贸易的不平衡,本文将占据中非贸易总额的90%以上的前20个国家定义为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非洲国家。

三、中非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1998年至2008年间中非以及中国、非洲和世界的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进行了统计,从年增长率来看,虽然各年的贸易增长率有较大的波动,但从图2可以看出,这十年间,中非商品贸易的增长速率不仅远远超过世界同期水平,而且总体上也超过了中国和非洲同期的商品贸易增长水平,只在2001和2002两年略低与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增长水平。

2003年以后,中非贸易都保持着40%上下的增长水平。

但从占双方商品贸易总额的比例来看(见图3),中非商品贸易额占中国和非洲的对外商品贸易总额比例仍处在很低的水平,但基本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2003年以后增长尤为迅速。

到2008年,中非商品贸易总额占中国商品贸易总额的4.2%,而占非洲商品贸易总额的比例一跃突破了10%。

这两组分析反映了中非贸易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非贸易虽然占双方的贸易比重还较低,但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而且其增长水平远远超出世界贸易的增长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和非洲的贸易增长水平。

从文章第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中非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存在进出口结构单一,对南非、安哥拉等少数国家依赖度太高等问题。

从进出口集中度来看,2003年到2008年中国对非洲出口前10位的国家的出口集中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有缓和下降的趋势;而对非洲进口前10位的国家的进口集中度一直在90%上下,即过去几年里,中国对非洲国家的进口集中度要高于出口集中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