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留侯论白话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②介词,被。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

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 ·· ⑶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 ·· ⑷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⑶臣妾于吴者 (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 (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均为使动用法。

惊:使……受惊。

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5.固定短语⑴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⑵以为①认为。

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②作为,用作。

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6.重点语句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见:被 B.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平居:平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备、完整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3分)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楚庄王攻打郑国时,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招待楚军。

楚庄王认为郑襄公能够这样谦卑得对待楚军,那他的百姓也一定值得信任,所以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3分)(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3分)4. (3分)D (“全”应为“成全”之意)5. (3分)D (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

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

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

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6. (3分)B (楚庄王是认为郑襄公能够对人谦让,郑国人必定信任他们的国君,并乐意为他们的国君效力。

郑国这样的团结齐心打消了楚国的进攻想法。

)?7.(1)(3分)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重点词语“折”、“忿”和“就”) (2)(3分)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或言语神情)都显露出来。

(重点词“王”、“见”和“词色”)黄州快哉亭记白话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

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

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

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

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

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

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

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

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4]《黄州快哉亭记》文言现象整理一. 通假字:风云开阖:“阖”通“合”,闭合。

二. 古今异义:1、江出西陵:长江2、其流奔放肆大:一泻千里3、其势益张:更加;盛大4、至于赤壁之下:到了5、波流浸灌:水势浩大6、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就着7、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能够;欣赏8、西望武昌诸山:一带9、皆可指数:用手指点10、其流风遗迹:影响11、有风飒然至者:吹来12、玉之言盖有讽焉:讽谏13、使其中不自得:他的内心14、将何往而非病?:感到忧愁15、使其中坦然:他的内心16、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利用;办理公务;空闲时间17、渔夫樵夫之舍: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三. 一词多义:其流奔放肆大(水势)1、流其流风遗迹(遗留下来的)至于赤壁之下(到)2、至于至于长洲之滨(至于)盖亭之所见(发语词)3、盖玉之言盖有讽焉(大概)东西一舍(三十里)4、舍渔夫樵父之舍(房屋)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建造)5、为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被(取名)]乌睹其为快也哉(表判断,是)楚王之所以为乐(感到)以览观江流之胜(美景)6、胜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承受)将何适而非快(到……去)7、适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使……得到满足)玉之言盖有讽焉(兼词,于之)8、焉而风何与焉(语气词,呢)而人有遇不遇之变(表转折,却)9、而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表顺接,可不译)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表递进,更)举目而足(表承接,就)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和)10、与而风何与焉(有关系)以览观江流之胜(来)11、以今张君不以谪为患(因为)振之以清风(让)其流风遗迹(影响)12、风有风飒然至者(风)其势益张(它的,指长江的)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他的,指张梦得的)13、其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它的,指快哉亭的)其流风遗迹(他们的,指曹操、孙权等人的)乌睹其为快也哉(它们,指山壑林木等景色)揖西山之白云(的)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4、之庶人安得共之(指风)照之以明月(指森林古树)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景色,的)始得平地(得到)15、得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能够)四. 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取名)2、草木行列(成行陈列)3、将蓬户瓮牖(编门,做窗)(二)名词活用作状语:1、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向南,向北)2、南北百里,东西一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白天时)4、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晚上时)5、西望武昌诸山(向西)6、皆可指数(用手指)7、将蓬户瓮牖(用蓬草,用破瓮)(三)使动用法:1.动心骇目(使……触动,使……眩)2.亦足以称快世俗(让……称为快事)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让……陪伴)4.王披襟当之(让……吹)5.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让……纵情)6.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让……尽情感受,使……满足)(四)意动用法:1.将何往而非病(感到忧愁)2.将何适而非快(感到快乐)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感到悲伤憔悴)4.乌睹其为快也哉(感到畅快)(五)动词活用作名语: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美景)(六)动词活用作形容词:其流风遗迹(遗留下来的)(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其流奔放肆大(变得一泻千里、(壮观)阔大)(八)形容词活用作状语:1.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悲壮地)2.不可久视(长久地)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前)五. 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