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慢生活的演讲稿

关于慢生活的演讲稿

关于慢生活的演讲稿首先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阻碍成功,现在最可怕的拦路虎是什么呢?”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掌握自己的人生。

拖延症之所以在最近成为时髦词儿,跟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试想上溯到我们八辈儿祖宗那儿,他老人家的日常生活很可能如下安排:天亮起床,早饭,种地,午饭,种地,晚饭,愣神儿,天一黑就睡觉了。

这种农业社会的主流生活模式简朴自然。

人们不必为水电煤气手机上网之缴费发愁,不必为电脑杀毒重装特意找人上门服务,几个月洗次澡,更完全没有洗车瑜伽接送孩子上下学这类琐事儿。

这正是如今提倡的所谓“慢生活”,想必大多数时候,拖延都不是一个问题。

只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化分工与竞争加剧,随性自然倒成了一种病症。

乃至于“慵懒”成了一个奢侈的名词儿。

于是科学工作者开始关注“拖延症”的起因,并发现拖延与注意力涣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这一点并不新鲜,因为拖延与注意力涣散自古有之,下面看看拖延或者注意力障碍是怎么影响达芬奇的。

李奥纳多·达·芬奇是最多被作为拖延症患者提及的伟人。

这位天才是史上最极品的博学者,同时涉足建筑、解剖、艺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

他一生写了大量笔记。

据估算,传世的6000多页手稿只是全部的三分之一。

在这些笔记里面,达芬奇成为西方第一个人形机器人的设计者,第一个绘制宫中胎儿和阑尾构造的人,绘画创作方案更是不计其数。

这个事实侧面反映了达·芬奇的一生中注意力是相当分散的。

也是由于这种分散,使之不能把精力完全花费在具体的目标上。

于是,由于追求完美和不断有新的灵感到来,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画了三年,并且都严重影响了客户关系。

最终达芬奇传世画作不超过20幅,并且其中有五六幅到他去世还压在手里没能交付。

直到他去世200年后,有关绘画的手稿才被后人成书,而更多科学方面的实践至今仍隐藏在那些草稿图中,成为天才的遗憾。

达·芬奇本人亦为此苦恼,在一则笔记中他写道:"Dimmi,dimmisemaifufattocosaalcuna."(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这种挫败感,与我们当今饱受拖延困扰的后世人类所体验到的别无二致。

年轻人最容易染上的可怕习惯,就是遇事明明已经计划好、考虑过、甚至已经做出决定了,却仍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敢采取行动。

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不敢决断,而陷入失败的境地。

自然的,我们都不想失败。

所以有的人喜欢写计划,在周密、工整的计划中获得部分满足。

然若不能变为行动,便只能是一张纸,仅此而已。

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很简单,四个字,立即行动!形成这样的好习惯,才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而另一些人的习惯是一直拖延,直到时代超越了他们,结果就被甩到后面去。

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今天情绪不好,这件事就等以后再说吧。

”或者是说今天状态不好,条件不好,这样那样不好,所以这件事肯定做不好,还是以后再说吧。

于是就开始了拖延,将那些该做的事放在一边,去做那些比较容易、比较有趣的事情。

比如,打游戏聊天刷空间。

卡耐基说过:没成功前要做与成功有关的事情,成功之后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般情况下自然是必须做的事情比较乏味、比较难。

但是,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不在于它能带来多少乐趣,而在于它对人格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有多少。

其实只要强迫自己做一次,就能找到行动的感觉了。

一件看起来很难的事情,有时候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开个头,就能进入行动的状态,从而踏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为什么对于部分人而言,行动这么难?因为行动就意味着要承担一系列的责任,下意识地惧怕承担责任。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眼前的责任、等待那所谓的“时机成熟”。

(当然我也不是否认当年诸葛亮等东风那种是不对的。

)在需要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应该马上承担它,此时此刻就是成熟的时机。

如果不这样,那么即使将来的条件比现在更好,我们也不敢肯定时机是否成熟,这样,就什么事也做不了。

相反的,行动力很强的人,不会再徘徊观望中浪费时间,也不会再挫折面前气馁。

只要做出了行动的决定,就会勇往直前。

成功最大的诀窍就是:抓住机遇时,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大量的行动,抢在别人前边快速组建团队才能快速做大!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想要成功就要树立正确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式。

成功人士每天都在作者开拓人脉的动作。

掌握了这些以后,那么成功便就在脚下!要活在当下,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做一个自由的有钱人,而且成功要趁早,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人生由你自己说了算!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放松心情、放松脚步,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行们:大家好!我是广东省中旅集团梅州分公司大埔营业部的导游罗娟,我演讲的题目是《放松心情、放慢脚步,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梅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被尊为世界客都,是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梅州,地处粤东北,为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山歌之乡”的美誉,是广东最受欢迎的自驾游目的地。

梅州不管从生态环境、文化底蕴还是旅游设施,都具备休闲旅游的条件和气质。

就拿我的家乡,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县来说吧,到处舒展着慢生活的的诗意和神采。

大埔位于梅州东部,居韩江中上游,东邻平和,北界永定,西连梅县,南接潮汕,面积2467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是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度假胜地、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小吃名县、中国绿色名县、省文联和摄影家协会采风创作基地,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

大埔,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可谓风光如画、风情如诗。

这里有遍缀群山的山涧、瀑布,有广布村镇的清泉、溪流,有凝碧流银的港湾、水库,有壮丽的三江汇流奇观。

这里有一座座或奇石遍布或峰高林立或幽涧深谷的青山,如不施粉黛的村姑,清纯可人;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5.1%,有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园16处;有被誉为粤东绿色宝库的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烟云树海、古刹掩映、万亩茶园宛如绿腰带缠绕的西岩山;更有规模浩大的坪山梯田,以其形态各异、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延延绵绵的美丽远近闻名。

大埔,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

远在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1年),即设义招县,为中国最早的客家人聚集地和县份。

纵观大埔历史,名人辈出,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全县有各类文物遗址、胜迹212处。

这里有被传为人文佳话的“一腹三翰林”、“父子两总理”、“父子两进士”、“兄弟三将军”、“同期四位省主席”、“全县109位将军”;有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公司创始人张弼士的故居——光禄第,其所在村庄获评为广东省最美丽乡村。

大埔,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全国最早兴建的中山纪念堂、青溪红色交通站等多个红色景点,孙中山、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等革命前辈在这里留下革命的足迹;大埔,有客家民居大观园美誉。

行走在大埔的村落山间。

土围楼、围龙屋、走马楼、火船屋、中西合璧屋等几乎所有客家民居的式样,都能一睹芳容,大埔,如同一座客家民居的大观园,让人流连眷恋,叹为观止。

大埔,城乡处处整齐洁净、山环水抱、绿树掩映,客家风情浓郁、适宜休闲度假。

在这里,您观赏到轻灵飘逸的花环龙舞、仔狮舞、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可以聆听韵味十足的广东汉乐、悠扬动听的客家山歌;可以品尝风味独特的大埔小吃,啜饮清香甘醇的大埔名茶;可以欣赏釉彩绚丽、典雅精美的大埔陶瓷;可以饱餐气味香郁、甘甜多汁的蜜柚、杨桃等岭南佳果。

在小城、古镇,您还可以漫步在鲜花鸟鸣簇拥的休闲广场、公园;可以游览这里的百年骑楼老街、圆型、方型的客家围楼、围龙屋。

不只是大埔,梅州处处都适合休闲度假,适合享受慢生活。

在这里,客家妹子欢迎大家放松心情、放慢脚步,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提速的时代。

出差是飞机高铁,上网是极速体验,吃饭要争分夺秒,就连蹒跚学步的孩子,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快些!再快些!”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潜台词。

可是,社会的非正常之“快”让我们经历了一月前的高铁之殇;生活方式的非正常之快,让我们的身心面临“不能承受之伤”,攀升的慢性病和心理疾病发病率,很多都是这个“快时代”的副产物。

我们的“加急时代”在这个“加急时代”,“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演变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从出生伊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便时刻督促着家长,给孩子们安排越发忙碌的课余生活;学生时代,早上学、跳班、提前毕业,越来越多地与时间赛跑的案例出现在我们身边,“年龄不等人,出名要趁早”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口头禅;当我们终于熬到上班,又不得不面对更加“快速”的生活: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越快越好。

在这种发展速度的带动下,人们日益变得神色慌乱、步履匆匆。

去年,一项关于“全球最着急的人”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没耐心。

在北京、上海等以“高压紧张和快节奏”而闻名的大城市,每天早上固定时间段的公车上,挤满了一脸倦色的上班族;林立的写字楼中,到处可见为准时打卡而比赛般奔跑的人们;不仅如此,在生活方式上,“快”也成为了第一标准,出行要快、吃饭要快、办事要快、娱乐也要快,甚至对待婚姻大事,都讲究“速战速决”。

“快”让我们逐渐失去“慢”的能力。

在超市收银台前的购物者,推着购物车在几条长龙之间踯躅,插队加塞挤来挤去,一分钟也不愿意等待;早起的上班族为了抢上一辆出租车而争得面红耳赤;着急的驾驶员会在交通灯变黄时一脚油门加速而去我们很急,我们很不耐烦。

因为总是会担心,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就被社会抛离;如果现在乖乖排队,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插在你前面。

“快”的代价“如今的人们成了被速度绑架的奴隶!”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如此评价整个社会的急躁。

“工作的时间有的是,锻炼的时间没有、看书的时间没有、陪伴家人的时间没有,甚至连思考自己为何忙成这样的时间都没有。

”不知不觉中,身心一点一滴的超负荷累积,直到积重难返。

急出来的心脏病。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曹启富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因此带来的焦虑、急躁等情绪,使人常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心脏病的发生几率。

很多中青年过劳死、猝死的发生就与此有关。

各种“心疾”找上门。

“1分钟剥1根香蕉皮,你能轻松完成。

可过快的生活节奏却像要求你在1分钟内剥完100根香蕉皮!”王国荣如此比喻。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就在书中写到,美国至少有2200万人遭受“慢性恐慌症”的困扰,这些人时刻充满紧迫感,觉得自己还有无数的事情要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