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黄瓜育种目标和策略

浅谈黄瓜育种目标和策略

浅谈黄瓜育种目标和策略蔬菜学陈莉21116095 摘要:本文简述了黄瓜起源、种子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黄瓜余仲敬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力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瓜种质育种策略黄瓜(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植物,2n=14,又名胡瓜、王瓜、青瓜等。

温季作物,不耐寒或耐寒性极弱,其生长和发育的适宜温度通常高于20℃。

高于30℃,低于12℃其生长发育不正常。

目前黄瓜随着其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已经由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蔬菜成为季节不明显的蔬菜。

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它清脆爽口,乃夏令佳蔬,历史上颇为昂贵。

陆游诗曰:“白苣黄瓜上市时,盘中顿觉有光辉”。

古时的黄瓜,尤其是温室的黄瓜,多系宫廷贡品。

唐人王建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此瓜就是黄瓜。

明《帝京景物略》“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金”。

这些都说明黄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一、概述(一)起源黄瓜(cucumber).,起源于印度的喜玛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北部热带雨林带地区。

最初的黄瓜为野生,瓜带黑刺,味剧苦不能食用。

主要依据是黄瓜在印度已经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在印度喜玛拉雅山麓曾发现一个原始类型的黄瓜近缘野生种(Cucumi sharwickii Rpyle).(二)传播据考证,非洲也很早就有了黄瓜。

《旧约全书》说:“我们记得在埃及不花钱就能吃到鱼,也有黄瓜……”。

欧洲有黄瓜的记载约在公元1世纪。

罗马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喜爱黄瓜,几乎餐餐必备。

此后公元9世纪才相继传入法国和俄罗斯。

英国到16世纪才开始种黄瓜。

日本的栽培是17世纪从我国引入。

我国是在西汉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的,初称“胡瓜”。

后赵时(公元319-322)北方避石勒讳改称“黄瓜”。

由于黄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所以逐渐在中国形成了次生中心。

李家文(1979)认为黄瓜古代由印度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并在华南被驯服,形成了我国华南系统的黄瓜(瓜形肥短,皮光滑无刺,肉质较软);另一类是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由张骞经由新疆将种子带入北方,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黄瓜(瓜形瘦长,大棱大刺,肉质坚脆)。

1979-1980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组成蔬菜品种资源考察组,在西双版纳搜集到一种新类型。

称之为西双版纳黄瓜。

该黄瓜具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类似甜瓜的特征。

但经鉴定属于是一种黄瓜变种。

(三)育种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黄瓜选育种研究不断深入,黄瓜品种在抗病性、早熟性、丰产性、品质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替代了常规品种且趋于专用化。

黄瓜杂一代品种生长势强,坐瓜率高,抗病,抗逆性均得以加强,丰产性明显,瓜条一致,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20世纪70-80年代育成的杂一代黄瓜,以天津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侯锋)“津研”、“津杂”、“津优”、“津绿”、“津美”等系列,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的中农3号,4号,中农5号,7号,8号等全国广泛推广。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抗病育种。

露地品种中兼抗7种以上病虫害的多抗品种,温室品种也育成了抗2-3种以上病害的高品质、耐低温和弱光的新品种。

我国80年代初才少量开始,1983年国家组织抗病育种公关起,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天津黄瓜所针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疫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黑星病7种病害抗性育种的研究,较快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育成了抗3种以上病害的优良一代品种20个,育成的露地多抗品种覆盖了全国的60-70%。

鉴定、筛选出有价值的抗病性强、耐低温或优质材料115份。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十一五”期间,虽然创新了一大批育种材料,但是仍缺乏耐热水果型、加工类型、抗新兴病害密刺型、耐寒华南型黄瓜材料。

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育成相应的品种。

同时需要加强抗新型病害、抗逆(抗旱、耐盐碱等)、黄瓜品质等研究工作。

由于黄瓜遗传基础狭窄,难于开发多态性标记,致使黄瓜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对滞后,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

可喜的是,“十一五”阶段,黄瓜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也存在与常规育种结合不够紧密、研究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和研究内容重复立项等问题。

相信在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随着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基因标记等的开发,将完成更多性状的精细定位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势必对黄瓜分子聚合育种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逐渐建立起高通量和高效的黄瓜多基因聚合分子育种技术,为培育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兼具早熟性、高品质、抗病、抗逆和丰产的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二、种质资源(一)华北型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及朝鲜、日本等地。

嫩果棍棒状,绿色,瘤密,多白刺。

熟果黄白色,无网纹。

是枯萎病的抗源,单性结实能力强,并具有节成性好,花芽分化对短日照不敏感等特征。

节间较细长,叶薄而棱角显著。

在北方经过长期的栽培,已经形成春黄瓜、夏黄瓜、秋黄瓜三种类型.(1)春黄瓜一般比较耐寒、早熟。

一些品种有较强的单性结实能力(如长春密刺),是早春温室黄瓜生产的理想品种。

长春密刺、山东密刺、北京小刺等。

(2)夏黄瓜生长势强,耐热抗病,多为中熟品种。

夏丰、津研2号、7号、宁阳大刺等。

(3)秋黄瓜适应性较强,叶片深绿,较厚,多为中晚熟品种。

唐山秋瓜、天津秋黄瓜、汉中冬瓜等.ぃ(二)华南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及印度、日本各地,北方栽培的部分地黄瓜、秋黄瓜、早黄瓜也属此类。

多为短日照,茎蔓粗,根群密而强,较耐旱,能适应低温弱光,果实有绿色、白色、黄色,皮硬而味淡,肉质不及华北型。

代表性的农家品种广州二青、上海扬行、杭州青皮、武汉青鱼胆、成都二噪子、昆明早黄瓜、以及日本的青长、相模半白等。

南亚型黄瓜:分布于南亚各地。

茎叶粗大,易分枝,果实大,单果重1-5kg,果短圆筒或长圆筒形皮色浅,瘤稀,刺黑或白色。

皮厚,味淡。

喜湿热,严格要求短日照。

地方品种群很多,如锡金黄瓜、中国版纳黄瓜及昭通大黄瓜等。

(三)欧美型露地黄瓜:分布于欧洲及北美洲各地。

茎叶繁茂,果实圆筒形,中等大小,瘤稀,白刺,味清淡,熟果浅黄或黄褐色,有东欧、北欧、北美等品种群。

(四)北欧型温室黄瓜:分布于英国、荷兰。

茎叶繁茂,耐低温弱光,果面光滑,浅绿色,果长达50cm以上。

有英国温室黄瓜、荷兰温室黄瓜等。

(五)小型黄瓜:分布于亚洲及欧美各地。

植株较矮小,分枝性强。

多花多果。

代表品种有扬州长乳黄瓜等。

三、现代育种的主要目标(一)对多种病害的抗性当前,栽培黄瓜的田间抗性仍不理想,都在继续寻找各种病害的抗性。

近期主攻病害包括西瓜花叶病毒病(WMV-1,WMV-2)、黄瓜绿斑病毒病,胶质茎枯病、早疫病、黑星病等,此外有些地区的枯萎病、霜霉病、线虫病也急待攻克。

在我国原来并非主要病害的炭疽病、黑星病、灰霉病、菌核病等日趋严重。

这些病害抗原少,育种难度大。

我国“八五”攻关即要求达到兼炕角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癔病或枯萎病中3种以上病害;“九五”共关则要求兼抗更多的病害,其中对主要病害达到高抗,一般病害达到耐病。

随着保护地的发展,对低温病害的黑星病、灰霉病等抗性育种工作也迫切起来,同时蚜虫、温室白粉虱抗性研究也成为我国黄瓜育种的重要课题。

(二)改进品质鲜黄瓜要求不含苦瓜素,无苦涩味,口感脆嫩并有清香味,果色深绿而均匀,无黄色条纹,表面平滑少刺,把短,便于包装和运输;腌渍品种要求加工性能优良,如肉质细密、心腔小,无空心现象等。

我国“九五”期间全国攻关项目对黄瓜品质改进具体目标:质脆、味清香,皮薄,色均匀;瓜把不超过果长的1/7,种子腔小于瓜径的1/2,畸形瓜率小于15%。

(三)保护地专用品种早在19世纪初,欧洲已经温室生态种群,尤以英国、荷兰发展较早。

近些年来,不少国家培育出适宜于保护地专用品种。

如荷兰育成在12-15℃低温下能正常生长的黄瓜品种,可节约能源30%-40%,日本保护地黄瓜叶主要采用低温下生长性能好的春节成品种。

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地面积发展迅速,但一直缺乏专用品种,致使效益不高。

耐低温、抗病、低光饱和点品种的选育意义重大。

(四)其他目标比如黄瓜的丰产性:单位面积产量=单株坐果率ⅹ单果重ⅹ株数/单位面积,其中坐果数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子。

稳定的雌性系:在黄瓜的商业生产中,杂一代品种已占决定性的地位。

所以作为杂一代制种体系的重要组成,性别表达稳定的雌性系必然成为育种者和种子生产商所追求的目标。

有研究指出,控制株型的基因de和CP也能减少雌性杂种中的雄性表现,这种促雌作用可以增强雌性系的稳定性,同时提高结果数. 熟性配套四、育种策略(一)广泛征集黄瓜种质资源,尤其注意引进优良的雌性株系材料。

(二)利用危害当地的角斑病、霜霉病及白粉病的原物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并与田间自然鉴定相结合,筛选出复合抗性表现好的抗源材料或品种。

(三)利用感官鉴定法进行黄瓜外观、风味、质地的鉴定,结合理化方法鉴定其苦味素含量、果肉硬度、果皮柔软度、瓜把长及种子腔大小等。

(四)用筛选出的抗病优质材料自交、纯化、育成优良的自交系和雌性系;通过配合力测定,选配优质、多抗、丰产的黄瓜一代组合。

(五)通过品比试验和区试,筛选出目标和适应性较广的一代杂种;建立相应的繁种基地,加速审定和繁殖推广。

参考文献[1]李树德主编,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黄红弟、郑岩松,张华,李向阳,我国黄瓜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7[3]张圣平,顾兴芳,王烁,苗晗,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蔬菜,2010[4]顾兴芳,张圣乎,王烨.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5[5]侯锋,昌淑珍,律研系统黄瓜[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王就长,周长河,蔬菜抗病育种进展[J].长江蔬菜,1988[7]冯东昕,李宝栋,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研究及抗病育种进展[J].1994[8]侯峰,李淑菊,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农业科学,2003[9]翁祖信;徐新波;冯东昕黄瓜枯萎病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1989[10]贾士荣;罗美中;林云黄瓜胚状体细胞悬浮培养及原生质体的植株再生 1988[11]余阳俊;朱其杰黄瓜成熟胚离体培养中的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 1992[12]朱其杰;许勇;宋鹏飞黄瓜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1990[13]张承妹;陆家安黄瓜(Cucumis sativus L.)组织培养与诱导四倍体再生植株 1995[14]李加旺;孙忠魁;杨森 60Coγ射线在黄瓜诱变育种中的应用初报 1997[15]李树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 1995[16]吕淑珍;侯锋对黄瓜杂种一代几个遗传性状的初步研究 1981[17]侯锋;吕淑珍津研系统黄瓜 19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