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阿Q正传》 一、孤独的鲁迅(家庭、婚姻、兄弟、战友、学生) 二、反抗绝望(孩子、出走意象、黑暗) 1925.5.30给许广平的信中又说:“……我对人说话时,却总拣择那光 明些的说出,然而偶不留意,就露出阎王并不反对,而‘小鬼’反不乐闻 的话来。总而言之,我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所以者何,就 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 验,不敢邀请别人。” 写文章不过是为了与黑暗捣乱,是为了给人憎恶。“天下不舒服的人 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 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 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影的告别》 影开口说: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在《影的告别》里,影开口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 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呼呜呼 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呜呼呜呼, 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鲁迅拒绝了被人们视为天堂或地狱的一切现实的存在, 鲁迅拒绝了被人们视为天堂或地狱的一切现实的存在,同时也拒绝了人们 所预设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所预设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三、鲁迅的尖刻与宽容
•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阿Q正传》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 正传》 正传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茅盾和《子夜》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 茅盾和《子夜》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三讲:叛徒与懦夫的真或伪:巴金和《家》(4 第三讲:叛徒与懦夫的真或伪:巴金和《 课时) 课时) • 第四讲:亘古绵长的悲怆牧歌:沈从文和《边城》 第四讲:亘古绵长的悲怆牧歌:沈从文和《边城》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五讲:无望的命运挣扎:曹禺和《雷雨》(4课 第五讲:无望的命运挣扎:曹禺和《雷雨》 课 时) • 第六讲:生与死的静默:萧红和《生死场》(4课 第六讲:生与死的静默:萧红和《生死场》 课 时) • 第七讲:世纪末的苍凉之舞:张爱玲和《倾城之 第七讲:世纪末的苍凉之舞:张爱玲和《 课时) 恋》(4课时) 课时 • 第八讲:乱世中的存在之痛:钱钟书和《围城》 第八讲:乱世中的存在之痛:钱钟书和《围城》 课时) (4课时) 课时
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1998 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2010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1997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 吴福辉著《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2010 吴福辉著《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 黄万华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文艺2006 黄万华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文艺
• E、小说成功在于: • 1、现实性、时代性、重大性 • 2、庞杂的构架、网状的结构。-吴老太爷的死(震惊与 晕眩 )-现代性与封建性的较量 • 3、崭新的人物形象(资本家、新女性)、性格立体化 • 小说的缺陷:1、过于理性化;2、融合性一般,各部分有 割裂感。 • F、对五四和革命的反思: • 1、关于革命——非革命者:示威人群中张素素是来找刺 激、看热闹,范博文等旁观,杜新萚直接不屑。革命者: 蛮横、命令主义、口号之争、上纲上线的“党有铁的纪 律”,如总罢工委的克佐甫。 • 2、关于爱情——爱情自由的没落和失败(林佩瑶-雷参 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白玫瑰、林佩珊-在范博文、 杜新萚等人之间) • 3、关于革命与爱情——革命是浪漫的、伤感的、互补的, 如罢工指挥者玛金、苏伦、蔡真。[蒋光慈、宋若瑜、吴 似鸿]
• C、小说人物: • 1、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买办的(赵伯韬),银行家 (杜竹斋) •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工业王国)、孙吉人(太平 洋轮船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 小资本者——朱吟秋(小丝厂老板)周仲伟(光大火柴厂 老板)冯云卿(农村地主) • 2、交际花: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 • 3、富家公子:林佩瑶、林佩珊、范博文、吴芝生、杜学 诗、杜新萚、蕙芳、阿萱、曾家驹; • 4、工厂中下级管理者:莫干丞、屠维岳 • 5、其他:张素素(学生兼交际花)、李玉亭(教授)、 陆匡时、韩孟翔(交易所)、唐云山(政府维护者)、雷 鸣参谋(军队);等等。 • D、吴荪甫性格:有胆有识、敢于冒险,二十世纪机械工 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表里不 一、用人之忧(亲戚与得力者)。封建与西化的综合体 • 悲剧原因:1、性格悲剧,2、政治不稳,3、帝国主义及 其买办的扼杀,4、缺乏有力的管理人才,5、众叛亲离, 社会不接纳(对父亲之死好些事情扔给二姐,封建-西 化—中国现代性的缺失)。——天地人皆不利。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作者: 作者:于京一 单位: 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时间:2012春 时间:2012春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何为中国现代文学 1、时间意义 、 2、现代性(经济政治文化)意义 、现代性(经济政治文化) 3、与传统史的分期 、 2、几种文学史著作 、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茅 盾和《子夜》 盾和《子夜》
• 一、茅盾简介 • 二、写作缘起及历程
• 他曾数次谈到进行创作的无意性,同时也不讳言其中辍革 命活动后的苦闷、悲观,和对革命方向的迷惘。百无出路, 决定放手一试。28《蚀》、33《子夜》、41《腐蚀》
• 三、婚恋生活 • 1、孔德沚1918-1969
• 2、秦德君1928-1930(死于1993) • 1989年在一次访谈中,对茅盾,她记得最清楚的不是他们 的爱情和革命,而是茅盾对她的背叛。还有一点,当年她 表面是国民党军官的妻子,暗地里确实在为共产党搜集情 报。这个茅盾到死也不知道。虽然他在《腐蚀》里老把她 想像成国民党特务。
• 四、《子夜》及其艺术成就 • A、社会背景:国民党军阀内部,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 山、汪精卫爆发中原大战。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遭遇寒 秋。中国整个社会风雨飘摇,革命事业风雨如晦。 • B、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呈现:1930年代的上海都市和郊区 双桥镇1、五卅纪念日工人暴动,2、双桥镇的七里桥村农 会暴动,3、裕华丝厂女工大罢工。 • 茅盾有“中国的左拉”之称。师承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 风。 • 社会剖析派的开拓(善于从社会政治出发,并且运用社会 社会剖析派的开拓( 科学的理论,广阔地、深刻地、有力地把握社会时代的整 体面貌和历史发展的动向)
• 三、说不尽的Q:“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精神胜利法: • 1、沉醉于臆想的自尊(先前阔,) • 2、自以为是、自我安慰(条凳、油煎大头鱼;总算被儿子打了) • 3、惹事生非、善于忘却(假洋鬼子) • 4、欺软怕硬、见风使舵、向更弱者泄愤(估量对手,王胡、小尼姑 和萝卜、小D) • 5、自轻自贱、坐稳奴隶(虫豸,67,跪堂) • 6、自欺欺人、自我虐杀(赌博、画押) • 7、假道学(72表明厌恶、诋毁女人,) • • • • • 国民劣根性:穷人1、自残自虐;2、奴隶67;3、看客心理77、96、 98;4、自我中心闹革命85、86——报复不让革命者 富人1、悭吝75,见风使舵88 四、两类人物形象: 农民 知识分子(旧派的可笑、半新半旧派的痛苦、新派的失败)